"洛阳清夜白云归":洛阳的秋夜静谧如水,天边的白云缓缓飘散归去,
# 清夜:清静的夜晚。
"城里长河列宿稀":城中银河渐隐,稀疏的星辰列队挂在天际。
# 列宿:指群星排列。,长河:指天河、银河。
"秋后见飞千里雁":秋深之后望见千里雁阵南飞,
"月中闻捣万家衣":月下捣衣的砧声,回荡在千家万户的庭院里。
# 捣万家衣:指万家传来的捣衣声。古人有秋夜捣衣制寒衣寄于远方亲人的习俗。
"长怜西雍青门道":我总怀念着长安城西的青门古道,
# 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以“青门”泛指送别之处。,西雍:京城长安所在地,是黄甫冉、郑丰两人客居之地。
"久别东吴黄鹄矶":更难忘与东吴故友在黄鹄矶畔的久别分离。
# 黄鹄矶:在今武汉市蛇山西北,其上有黄鹤楼。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江河当中的石滩。,东吴:指两人家乡。
"借问客书何所寄":若要问客居他乡的书信该寄往何处,
# 何所:何处。指哪里,什么地方。,客书:指诗人友人的书信。
"用心不啻两乡违":这份相思的苦楚,何尝不比两地的山川更让人心力交瘁。
# 不啻:无异于。啻:只,仅仅。,用:一作中。
盛唐诗人
刘方平(?~?),唐代诗人。出生于河南洛阳。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其诗多咏物写景、闺情乡思之作,尤擅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构思精巧,富有意趣。作品多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品有《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是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将自然景致与主观情思交织,既写实洛阳秋夜之静谧,又传递出缺乏知音慰藉的孤寂,更深层流露对友人的牵挂及期盼重逢的殷切心意。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颔联集中使用“秋”“雁”“月”“捣万家衣”四个意象:“秋雁”象征游子漂泊与思乡(鸿雁传书典故);“捣衣声”暗含征人妻子劳作与思念的双重情感;“秋月”营造清冷意境强化离愁。化用:“月中闻捣万家衣”,“捣衣”化用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刘方平将李白笔下长安秋夜的集体捣衣场景,转化为“万家衣”的听觉意象,既保留原典的辽阔感,又融入个人对友人的牵挂。捣衣声本是征人思妇的寄托,此处暗含漂泊者与留守者的双重孤独,强化了“两乡违”的隔阂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展现洛阳秋夜的天空景象。夜色渐深时云层缓缓散去,银河褪去了白昼的恢弘,清冷的月光洒满整座城池,唯有几颗星辰在墨色天幕上若隐若现。开篇以开阔的视野描绘高远的秋空,将白云比作归家的游子,暗含暮色四合的动态变化,月光与零星星辰共同编织出古都特有的幽静氛围。颔联串联多重画面。秋雁南飞既点明时令特征,又隐含游子漂泊的愁绪;捣衣声作为耳畔声响,既映照唐代兵役制度下百姓制衣的日常,又寄托着家中妻室对征夫的思念。诗人将远望的雁阵与近处的捣衣声交织,借由昼夜更迭的自然规律,完整勾勒出秋夜的生活图景。颈联转写送别场景。在长安城外的青门道送别友人,“长年牵挂”与“久未重逢”的双重心意流转:既有对友人辗转漂泊的深切挂念,又暗含世事无常难再相聚的无奈。通过并置东吴水乡与西雍古地的地名,将抽象的思念凝结为可触可感的山河距离。尾联以难寄家书收束全篇。诗人不禁想问,这封承载牵挂的书信该送往何方?战火阻隔使友人音讯难通,看似简单的问句里,既藏着对乱世中漂泊文人的共情,又延伸出情谊难续的怅然。结尾的疑问虽轻,却在秋夜的静谧中激荡起绵延不绝的怅惘余韵。
# 谭云:上句不熟在“见飞”二字,下句不熟在“万家衣”三字,须辨其佳处何在、“秋后见反”二句下)。钟云:灵活不脆。痴板人作七言律者,日入心中口中,久之身轻。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明是“洛阳城里”四字,却分“洛阳”着首句,“城里”着二句,最是疏奇之笔。然后人切不可学,学之且将失步也。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诗中写己思乡,而得佳语;若代人写乡思,自隔一层,故语亦难佳。此诗恰因二子同乡,又客异地,思乡怀友两副笔墨凑在一起,遂写得实至款曲如是。
清黄生《唐诗摘钞》
# 颔联造语特异,便觉意境亦新。
清乔亿《大历诗略》
# 此诗前半写秋夜,后半寄友人,笔疏墨朗,无不可晓。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上一篇:唐·吕洞宾《题四明金鹅寺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