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朝代:唐作者:刘方平浏览量:1
luò
qíng
jiāng
jīng
yàn
chǔ
yāo
cǎi
lián
cóng
xiǎo
guàn
shí
chéng
cháo

译文

夕阳西下映照在平静的江面上,山歌婉转动听,体态妖冶苗条。从小练就了一身采莲的本领,十五岁敢在汹涌激流中乘风弄潮。

逐句剖析

"落日晴江里":夕阳西下映照在平静的江面上,

# 晴江:一作“清江”。

"荆歌艳楚腰":山歌婉转动听,体态妖冶苗条。

# 楚腰:据说楚国国王喜欢细腰的舞女。楚腰即指细腰。,荆歌:古代荆楚地区的女孩子能歌善舞。荆,即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春秋时属楚。楚国又称“荆”,有时合称“荆楚”。

"采莲从小惯":从小练就了一身采莲的本领,

"十五即乘潮":十五岁敢在汹涌激流中乘风弄潮。

# 乘潮:乘着潮水的涨落,驾舟采莲。,十五:十五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刘方平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首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夕阳映照下的江景;次句描绘采莲少女的歌声与姿容;第三句表现其采莲动作的娴熟;末句则突显采莲女的胆识。全诗由环境烘托渐次转向人物外貌刻画,进而深入展现人物精神世界,情景交融。其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鲜明民歌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刘方平(?~?),唐代诗人。出生于河南洛阳。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其诗多咏物写景、闺情乡思之作,尤擅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构思精巧,富有意趣。作品多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品有《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人约生活于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参加进士考试,后又想从军入伍,都未能如愿,此后便隐居在颍水、汝河之滨。这首诗应当是诗人在此隐居时期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乐府民歌风格的诗。此诗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场景与青春风采,通过采莲场景的描写展现劳动生活的诗意,体现了唐初诗歌清新自然、贴近生活的特点。暗示了采莲劳动在当地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2. 写作手法

烘托:“落日清江里”以绚烂晚霞映衬采莲场景,使“荆歌艳楚腰”的少女形象更显明媚动人。江天辉映间,少女的歌声与身姿自然融入暮色,愈发生动鲜活。渲染:通过“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的细节铺陈,层层递进地展现少女的成长历程。“从小惯”点明其娴熟,“十五即乘潮”则突显其早慧勇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情景交融:全诗将人物活动与江景完美融合,“荆歌”与“清江”相和,“楚腰”与“落日”辉映。末句“乘潮”二字,既写实景又暗喻少女如潮水般蓬勃的青春活力,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描绘夕阳西下时分的江景,清澈的江水在余晖映照下泛起金色波光,其间传来采莲女子婉转动人的歌声。首句“落日清江里”看似平淡,实则精炼地烘托出黄昏江畔的静谧氛围。晚霞将碧绿的江水染上一层绚丽色彩,大自然展现出宁静而斑斓的美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第二句以“荆歌”开篇,巧妙点染江南风情,继而以“细腰”凸显女子曼妙身姿。“艳”字运用尤为精妙,既与上句“清”字形成对照,又生动刻画出女子的明艳动人,一字传神,堪比“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结合首句,读者仿佛能看见晚霞为她披上华彩,而她的美貌与歌声也为暮色中的清江增添无限风情。第三句点明女子采莲的情景。日暮时分仍在劳作,既体现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又展现其开朗性情。至此,全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一幅生动的水乡采莲图跃然纸上。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场景描绘,而是深入刻画采莲女的形象。“从小惯”三字,既表明她技艺娴熟,又暗示其自幼养成勤劳朴实的品格。联系日暮采莲的辛劳,自然折射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末句“十五即乘潮”进一步深化意境,小小年纪便能驾驭风浪,突显她的勇敢与坚韧。这两句不仅展现采莲女的能干与劳动本色,更赋予全诗一种健康质朴的美感。

4. 作品点评

这首“象牙微雕”般的短诗,从环境渲染到人物刻画,再到内心世界的展现,层层递进,情景交融。诗人以深厚的炼字功力,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令人身临其境的画面。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充满浓郁的民歌风味,短短二十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诵此如在镜湖莲花中与婢子语。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愈俚愈妙,六朝小乐府之遗。

清乔亿《大历诗略》

# 云鬟雾鬓,盈盈正碧玉之年。水佩风裳,采采唱红芙之曲。诗既妍雅,调亦入古。楚腰十五,便解乘潮,犹之十岁胡儿,都能骑马,各从其习尚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灵隐寺》

下一篇:唐·白居易《题岳阳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