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残莺伴妾啼":暮春时节,独守空闺,每天都有几只残莺陪伴着叫个不停,
#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开帘只见草萋萋":卷起珠帘,目之所见草木繁茂,春色无边。
# 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指征人未归。
"庭前时有东风入":庭院里时时有东风吹入,
"杨柳千条尽向西":千万条杨柳随风全都向西飘摆。
#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盛唐诗人
刘方平(?~?),唐代诗人。出生于河南洛阳。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其诗多咏物写景、闺情乡思之作,尤擅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构思精巧,富有意趣。作品多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品有《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该诗描绘了暮春时节,她伴着残莺啼叫,见草色萋萋、东风拂柳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久处深闺的妇女对久戍西疆丈夫的离惜别绪。虽诗中未直接言“怨”,却将怨意含蓄蕴藉地融入景中,呈现出情深意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2. 分段赏析
第一、二句“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在“朝日残莺伴妾啼”一句里,“朝日”作为时俗口语,有着“日日”之意,它与“残莺”一同出现,精准地点明了暮春之晨的时间与季节特征。暮春时节,莺鸟的啼鸣已不再如往日般繁多,故而称“残莺”。这两个词的组合,不仅仅是简单的写景,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联想的大门,让思绪自然而然地从当下的清晨,回溯到昨夜,乃至整个春天的时光长河之中。“残”字宛如神来之笔,细腻地流露出女子内心深处对时光悄然流逝的迟暮之忧。而“伴”字,则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传达出女子独居深闺的孤凄之感。几只残莺仿佛是特意来陪伴女子一般,每日啼叫不停,可这啼叫声非但没有驱散她的孤寂,反而如同重锤一般,一下又一下地敲击着她的心弦,让她的愁肠愈发百转千回。被愁绪紧紧缠绕的女子,无奈之下拉开窗帘,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萋萋芳草。这无边无际的春色,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开关,瞬间唤起了她内心深处的诸多回忆与情感。它既能让人想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那般充满离情别绪的送别场景,又能引发“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眼前的景色与心中的思绪紧密相连,景与事相互交织,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进一步撩动着女子心中那根敏感的伤怀之弦,使得她的愁绪愈发浓重。在这难以承受的情绪面前,她只能再次将视线移开,试图逃避这如潮水般涌来的哀伤。此句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景物与情感之间巧妙的勾连,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孤寂与伤怀,让读者仿佛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的那份痛苦与无奈。第三、四句“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这两句诗,可谓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巧妙地为“千条尽向西”埋下了伏笔,成为其成因。在东风轻柔的吹拂之下,庭前的杨柳千条万缕纷纷向西摇摆,这一画面首先是对眼前实景的生动呈现。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满足于写景,而是通过这一景象,传递出了女子内心深处那无尽的情思。在唐代,由于征戍之地大多位于西陲,女子思念的征人便在遥远的西方。因此,“杨柳千条尽向西”这句诗,就如同一个精准的情感坐标,形象而又高度概括地描绘出了女子如同离魂倩女一般的状态。她玉立亭亭,身姿或许依旧绰约,但内心却早已被忧思填满。那万缕愁绪,就如同这千条杨柳一般,随着东风,向着西方蔓延。她终日西望,目光中饱含着思念与期盼,也许在她的想象中,每一阵吹向西边的风,都能带去她对征人的牵挂与问候。诗人以景结情,将女子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含蓄而又深沉地融入到这一幅杨柳西摆的画面之中。没有直白的倾诉,却让这份情感如暗流涌动,达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读罢此句,仿佛能看到那女子孤独的身影,感受到她内心的煎熬,令人为之动容,思绪也随之久久萦绕,沉浸在这无尽的余味之中。
3. 作品点评
《代春怨》是一首代言体诗作。诗中虽未着一“春”字,却借“残莺”“草萋萋”“东风”“杨柳”等景物勾勒出暮春之景;“怨”意也未直白表露,而是深藏于字里行间,需读者细加品味琢磨。
# 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清王楷苏
# 此篇超妙。
清王闿运
# “庭前”二句,想见离魂倩女,玉立亭亭,于此可悟诗家离脱入神之笔,画家白描烘染之法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李群玉《火炉前坐》
下一篇:唐·陈叔达《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