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南北朝作者:刘方平浏览量:2
gēng
shēn
yuè
bàn
rén
jiā
běi
dǒu
lán
gān
nán
dòu
xié
jīn
piān
zhī
chūn
nuǎn
chóng
shēng
xīn
tòu
绿
chuāng
shā

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今夜意外察觉初春的暖意,还听到虫鸣首次穿透绿色窗纱。

逐句剖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

#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指夜深了。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 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今夜偏知春气暖":今夜意外察觉初春的暖意,

#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虫声新透绿窗纱":还听到虫鸣首次穿透绿色窗纱。

# 新透:第一次透过。新: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围绕初春月夜气候转暖展开,前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写景,描绘出星月西斜、夜深人静的画面;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知到已至春暖时节。整首诗描绘出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让人感受到物候的变化,这种变化静美而蕴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刘方平(?~?),唐代诗人。出生于河南洛阳。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其诗多咏物写景、闺情乡思之作,尤擅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构思精巧,富有意趣。作品多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品有《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春诗。诗歌不从柳绿桃红等典型春景着笔,而是借夜幕遮掩春景,写月也不细描光影圆缺,只调进半片月色营造朦胧和谐氛围。整首诗描写细腻,刻画传神,诗人以敏感捕捉春天信息,用平淡字句绘出夜景,讴歌了蕴含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逗人情思,给人美的享受。

2. 分段赏析

《月夜》首句“更深月色半人家”,以“更深”二字奠定全诗静谧基调,月光只照亮半边庭院,既点明夜深人静的时间,又通过月色与屋舍的明暗对比,营造出朦胧静谧的意境。次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承接前句,描绘星斗横斜的夜空景象,既具体化了“更深”的时间感,又以星斗的动态变化暗示春夜的静穆深邃,两句共同构成春夜特有的时空氛围,月光与星辉交织出和谐的旋律。第三句“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诗人全身心体察自然的结果。“偏知”二字尤见匠心,既突出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锐感知,又暗含一份自得之情——这份对春意的感知,非他人所能轻易体会。诗人以乡村生活为根基,方能从细微处感知自然的变化,这种体察入微的能力,正是长期与自然亲近的结果。尾句“虫声新透绿窗纱”,以虫鸣之声点破春夜的静谧。“新”字不仅写虫声之清新,更蕴含诗人内心的欣喜与感动。窗纱之绿本是视觉感受,诗人却以听觉的虫声与之相融,形成通感之美。虫声穿透窗纱,既带来春的生机,又暗含夜色的温柔。全诗不着春字而尽得春意,意境深远含蓄,既得陶渊明田园诗的真趣,又展现出诗人纯净心灵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体现了唐代田园诗清新自然的一格。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观察入微,描写精妙。诗人凭借敏锐感知,从气候细微变化中捕捉春的踪迹。用语虽平淡自然,却能以简淡笔墨勾勒出一幅夜景图,将初春的勃勃生机展现得栩栩如生。诗中流露的热忱,令那蕴含春意的夜色跃然纸上,饶有情趣,发人遐思,令人感受到美的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二十有八字无可用者,其“透”一字妙甚,故言唐人村田之诗善者当此绝句。

清文学家顾贞观

# 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又不失带来的格调,是种突破,是种革新。

不详学者张志公

# 唐诗中,借助其他景物来反映月色,是这首诗独到的手法。在一种静谧的乡村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清新、和谐的感觉。

不详语言学家刘征《唐诗随评》

# 写意深微,味之觉含毫邈然。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写景幽深,含情言外。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纲《仙客诗》

下一篇:南北朝·吴均《赠周兴嗣诗四首 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