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shàng
xiāng
jiāng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2
hǎo
zài
xiāng
jiāng
shuǐ
jīn
zhāo
yòu
shàng
lái
zhī
cóng
gèng
qiǎn
nián
huí

译文

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不知这次前去,又要几年才能回来。

逐句剖析

"好在湘江水":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

# 好在:依旧,如故。

"今朝又上来":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

# 上来:逆水而来。

"不知从此去":不知这次前去,

"更遣几年回":又要几年才能回来。

# 遣: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再上湘江》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篇的开篇两句便紧扣题目“再上湘江”,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的湘江景象:江水温暖,碧波荡漾,两岸繁花似锦,树木葱郁,青山层叠,一片生机勃勃。然而,在这如画的景致面前,诗人却无心欣赏,因为心中再度被贬谪的伤痛所占据。随后,诗笔一转,后两句道出了诗人对前途的深深忧虑。他不知道此次远行将历经多少个春秋,被贬谪至那远离京城、荒僻边远的柳州,心中充满了对归期的无尽期盼与迷茫。展望未来,他不禁感到一阵寒意,那不仅仅是对未知旅途的恐惧,更是对仕途坎坷、归期无望的深深哀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815年,即元和十年的二月,柳宗元心中怀揣着对回归长安的热切期盼,踏上了归途。然而,命运却在他满怀希望之时,给了他沉重一击——三月十三日,他被改任为柳州刺史。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柳宗元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悲愤与忧伤。在这样的心境下,他与同样遭遇贬谪、被任命为连州刺史的刘禹锡相伴而行,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国门,再次踏上了漫长而遥远的迁谪之路。在这段艰难的旅途中,当他们行至风景秀丽的湖南境内时,柳宗元触景生情,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与哀愁的《再上湘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描绘湘江美景与内心情感的鲜明对比,展现了个人遭遇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斗争中的坎坷命运和复杂心境。它不仅是一首对湘江美景的赞美诗,更是一曲仕途坎坷、人生无奈的悲歌。

2. 分段赏析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诗紧紧扣住了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引领读者进入那个春末夏初的时节。湘江水温暖而碧绿,两岸繁花似锦,树木葱郁,青山层叠,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然而,对于柳宗元而言,这熟悉的湘水之景,却已无法触动他此刻沉重的心弦。他曾醉心于这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但如今,面对这如画景致,他却只能以一句淡淡的“好在湘江水”轻轻带过,随即思绪便沉入了再度被贬的哀伤之中。紧接着,次句“今朝又上来”承前启后,既是对首句的呼应,也预示着诗人即将踏上新的贬谪之旅。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景物描写,只有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深藏于诗句之间,不露痕迹。随后,“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开始表达对前途的深深忧虑。他不知道这次离去后,将历经多少个春秋才能重返京城。被贬至那远离京城、荒僻边远的柳州,他心中充满了对归期的无尽期盼与迷茫。那里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出没,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视之为畏途。想到这些,他不禁对前途感到一阵寒意,那不仅仅是对未知旅途的恐惧,更是对仕途坎坷、归期无望的深深哀叹。

3. 作品点评

《再上湘江》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宛如与友人促膝谈心,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那份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体悟,仿佛一切都水到渠成,不加雕饰而自成佳句。在后两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虚拟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前途未卜的朦胧图景。他并未直接描绘未来的艰难与不确定,而是通过一个设问——“更遣几年回”,将内心的迷茫与忧虑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问,既是对归期的无尽期盼,也是对未知命运的深深忧虑,思维活动之真切,情感表达之细腻,令人动容。尽管全诗篇幅短小,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它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间,带来一丝丝清凉与慰藉。在这简短的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颗敏感而真挚的心,感受到了他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与对过往的无限眷恋。这样的作品,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果细细地、反复地将全诗读上几遍,这种感受将会更为深刻,故蒋之翘《柳集辑注》卷四十二评日:“凄绝,一言肠断矣。”

现代尚永亮,洪迎华《柳宗元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群玉《半醉》

下一篇:唐·张籍《送新罗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