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niǎo
míng
tíng
shù
shàng
zhào
yán
shí
lǎo
yōng
zhuǎn
hán
lái
yóu
chí
hòu
bèi
shì
xìng
gāo
zhěn
shén
ān
wěn
nuǎn
wèi
rén
zhī
shuì
yǎng
tóu
zuò
rán
suǒ
wèi
záo
qiào
ruò
dōu
zhī
miǎn
xiǎng
cháng
ān
zǎo
cháo
shuāng
mǎn
shì
zhī
shuí
shì
fēi

译文

鸟在庭院的树上鸣叫,太阳照在屋檐上。年老后变得越来越懒,寒冷时起床也格外迟。被子的厚薄要适应个人的需要或习惯。高低的枕头也摆放得恰到好处。身体安稳、暖和,内心平静,这种惬意的感觉又有谁知道呢?睡够了之后仰头坐着,呆呆地什么也不想。就像没有凿开七窍一样,仿佛连四肢都忘记了。想起长安的客人,清早赶朝时衣裳上满是霜露。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谁又能说谁的是非呢?

逐句剖析

"鸟鸣庭树上":鸟在庭院的树上鸣叫,

"日照屋檐时":太阳照在屋檐上。

"老去慵转极":年老后变得越来越懒,

# 极:至也,极端、顶点。,转:转变、转化。,慵:懒。

"寒来起尤迟":寒冷时起床也格外迟。

# 尤:一作独。

"厚薄被适性":被子的厚薄要适应个人的需要或习惯。

"高低枕得宜":高低的枕头也摆放得恰到好处。

"神安体稳暖":身体安稳、暖和,内心平静,

"此味何人知":这种惬意的感觉又有谁知道呢?

"睡足仰头坐":睡够了之后仰头坐着,

"兀然无所思":呆呆地什么也不想。

"如未凿七窍":就像没有凿开七窍一样,

# 七窍:指耳、目、鼻、口。,未凿:至也,极端、顶点。

"若都遗四肢":仿佛连四肢都忘记了。

# 遗:留。

"缅想长安客":想起长安的客人,

# 长安客:指在京师做官的朋友。,缅想:遥想。

"早朝霜满衣":清早赶朝时衣裳上满是霜露。

"彼此各自适":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 各自适:指彼此各有适宜自己的生活。

"不知谁是非":谁又能说谁的是非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晏起》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冬日清晨,诗人慵懒起床、享受闲适生活。前两句以鸟鸣、阳光为背景,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奠定平和基调。第三、四句写自身慵懒,表达对寒冷的无奈与对闲适的享受。第五至八句通过日常细节,展现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对舒适生活的追求。第九至十四句通过夸张和对比,强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末以“各自适”收尾,展现诗人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与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自己闲适的生活与长安客忙碌的早朝生活,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诗中“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与“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身闲适生活的满足和对世俗忙碌的淡然。白描:诗人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生活场景,“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景物(如鸟鸣、日照)与诗人的情感(如慵懒、满足)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宁静生活中的内心世界。“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既描写了身体的舒适,也表达了内心的安宁。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诗人以鸟鸣和阳光为背景,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祥和,为全诗奠定了平和的基调。第三、四句:“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诗人以自身的慵懒状态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寒冷天气的无奈和对闲适生活的享受。第五、六句:“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满足,体现了对舒适生活的追求。第七、八句:“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诗人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暗示这种闲适的生活并非人人都能体会,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第九、十句:“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诗人描绘了睡醒后的慵懒状态,通过“兀然无所思”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淡然。第十一、十二句:“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沉浸,仿佛忘却了外界的一切,进一步强化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第十三、十四句:“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通过对比长安客的忙碌,诗人进一步突出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后两句:“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诗末以“各自适”收尾,表达了诗人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和对世俗的淡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新政县》

下一篇:唐·白居易《伤春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