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凭绣床愁不动":思妇斜倚绣床却没有刺绣,
# 凭:倚,凭籍。
"红绡带缓绿鬟低":红色薄绸的腰带松弛着,乌黑的发髻低垂。
# 绿鬟:乌黑的头发。,缓:松弛。,红绡带:红色薄绸的腰带。
"辽阳春尽无消息":辽阳那边春天都已过去,却仍然没有丈夫的消息,
# 辽阳:指其丈夫的戍边之地。
"夜合花前日又西":在合欢花前,太阳又一次向西落下。
# 夜合花:即合欢花。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一位斜倚绣床、衣带渐宽、鬟发低垂的闺中少妇形象,借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的景象,体现了思妇因久未收到边塞丈夫消息而产生的消瘦、懒散与愁苦,表达了久别之怨和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通过对闺妇“斜凭绣床”的姿态,以及“红绡带缓”(红色的绡带松弛)、“绿鬟低”(乌黑的发髻低垂)这些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闺妇因思念而慵懒、愁苦的状态,以形写神,从外在的细节表现出其内心的哀愁。借景抒情:“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借“辽阳春尽”和“夜合花前日又西”的景象,春天已尽但仍未收到远在辽阳的丈夫的消息,太阳又在夜合花前西下,时光流逝,烘托出闺妇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等待无果的哀怨之情。烘托:整首诗通过对闺妇的状态描写和环境描写相互映衬,以闺妇“愁不动”“带缓”“鬟低”的状态,以及“春尽无消息”“日又西”的环境,共同烘托出闺妇内心深处因久别而生的愁苦、哀怨与无奈的情绪。
3. 分段赏析
首句“斜凭绣床愁不动”,起句便生动地描绘出闺妇无心刺绣,只是斜斜地倚靠在绣床上,一动不动的状态,尽显其慵懒与哀愁。第二句“红绡带缓绿鬟低”,此句进一步刻画闺妇形象,红色的绡带变得松弛,暗示人已消瘦,乌黑的发髻低垂,展现出她的懒散与愁闷,以简洁的笔触便将人之慵懒、消瘦、愁闷的状态生动呈现。第三句“辽阳春尽无消息”,点明了闺妇愁苦的原因,春天已然过去,可远在辽阳的丈夫却毫无消息,“春尽”意味着一年又空过,流露出时光流逝而盼人不归的无奈。尾句“夜合花前日又西”,既表明夜合花朝开暮合,此时太阳西下,一天又已过去,同时夜合花又名合欢、合昏,象征着男女爱情,以花衬人,花木尚且知晓按时开合,而人却长久分离,“又”字更体现出她相思之苦、相忆之深,无数次的希望与失望交织,今日依旧是盼而无望,将闺妇内心的哀怨、寂寞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闺妇》是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闺怨为主题,写作特色鲜明,通过对闺妇外在形象“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的细致刻画,生动呈现出其慵懒、消瘦、愁闷的状态,以形写神,笔法简洁却传神。“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则借景抒情,巧妙运用“春尽”“日又西”以及象征爱情的夜合花等意象,烘托出闺妇内心深处年深日久积压的久别之怨。整首诗虽未过多着墨于其他,仅描绘闺妇形象,将闺妇的相思、哀怨、无奈等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 白乐天,倦倚绣床愁不动,云云。好事者绘为《倦绣图》。
宋廖莹中《江行杂录》
# 上二句写其态,下一句写其情。夜合花前日又西,脱得妙。此亦是白描手法。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白居易《伤春词》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尽劝客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