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书成自误":迷信书本造成了自己的失误,
# 成自误:指太相信书上所说的,反误了自己。
"经事渐知非":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知道书中所说的是错误的。
# 渐知非:指经历了许多事,才逐渐知道有的事做得不对。
"今日临岐别":今天在岔路分别,
# 岐:一作湘。
"何年待汝归":不知何日才能一同重返长安。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信书成自误”此句以“信书”与“自误”的因果关系,直指教条化读书的弊端。柳宗元通过自身贬谪经历,揭示过度依赖典籍而忽视现实经验的认知局限。“成”字暗含必然性,暗示长期盲从书本导致的思想桎梏。结合其参与永贞革新失败、遭贬永州十年的史实,此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亦是对中唐士人普遍困境的隐喻。诗中“书”的意象,既指儒家经典,亦包含革新理论,展现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撕裂感。“经事渐知非”“经事”与“信书”形成辩证对照,“渐”字精准勾勒认知转变的动态过程。诗人以被贬永州期间参与荒政、治水等实务的经历为底本,强调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此句在平实语言中蕴含认识论突破:从“知非”的否定性判断,到"渐"的渐进性修正,构成完整的认知升华链条。与韩愈“闻道有先后”的认知观形成呼应,体现中唐儒学向心性论转向的思想史背景。“今日临岐别”“临岐”典出《列子》歧路之喻,强化了离别场景的象征意义。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衡阳分道南迁的史实,使此句兼具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集体记忆的双重维度。“别”字看似平淡,实则暗含政治流徙的宿命感——二人自永贞元年(805)首次贬谪,至此已历十年再贬,空间阻隔与精神共鸣形成强烈张力。方位词“岐”的选用,暗合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漂泊意象,构成中唐贬谪文学的典型场景。“何年待汝归”末句以疑问句式收束,将离别愁绪升华为存在主义追问。“何年”的时空不确定性,既是对友情的眷恋,亦隐喻政治理想的破灭。结合柳宗元最终病逝柳州、未能北归的结局,此句成为充满悲剧预感的谶语。动词“待”与方位词“归”的搭配,在时间维度上形成往复循环,与首句“成自误”构成因果闭环,完整呈现从认知觉醒到实践困境的精神轨迹。
上一篇:唐·吴筠《高士咏·壶丘子》
下一篇:唐·孟郊《答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