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多蓊郁":山中林木多茂盛,
"兹桐独亭亭":唯有此桐独挺拔。
"叶重碧云片":叶片重叠如碧云,
"花簇紫霞英":花朵簇拥似紫霞。
"是时三月天":此时正值三月天,
"春暖山雨晴":春和景明雨初晴。
"夜色向月浅":夜色渐深月朦胧,
"暗香随风轻":暗香浮动随风轻。
"行者多商贾":行人多是商贾客,
"居者悉黎氓":居民皆为黎民氓。
"无人解赏爱":无人懂得欣赏爱,
"有客独屏营":唯有我独徘徊行。
"手攀花枝立":手攀花枝久伫立,
"足蹋花影行":足踏花影独徐行。
"生怜不得所":生时怜它不得志,
"死欲扬其声":死后愿其声名扬。
"截为天子琴":截取桐木制天琴,
"刻作古人形":雕刻古人形貌新。
"云待我成器":本望成器荐天庭,
"荐之于穆清":奈何君子违物性。
"诚是君子心":诚然君子存善念,
"恐非草木情":却非草木本深情。
"胡为爱其华":既爱繁花娇艳色,
"而反伤其生":何故摧折其生命。
"老龟被刳肠":老龟刳肠知吉凶,
"不如无神灵":不如无灵避祸生。
"雄鸡自断尾":雄鸡自断尾羽痛,
"不愿为牺牲":不愿牺牲作祭牲。
"况此好颜色":何况此花色泽美,
"花紫叶青青":紫瓣青叶映日明。
"宜遂天地性":本应顺应自然性,
"忍加刀斧刑":何忍刀斧加其身。
"我思五丁力":我思五丁开山力,
"拔入九重城":移栽宫阙耀门庭。
"当君正殿栽":植于殿前承天露,
"花叶生光晶":花叶生辉映日晶。
"上对月中桂":上对蟾宫桂影疏,
"下覆阶前蓂":下覆阶前蓂草青。
"泛拂香炉烟":轻拂香炉袅青烟,
"隐映斧藻屏":隐约映照斧扆屏。
"为君布绿阴":为君遍洒绿荫凉,
"当暑荫轩楹":盛夏遮蔽轩窗楹。
"沈沈绿满地":沉沉碧色覆满地,
"桃李不敢争":桃李羞惭不敢争。
# 桃李不敢争:以上四句,今本俱脱。
"为君发清韵":为君奏响清越韵,
"风来如叩琼":风过如叩玉琼音。
"泠泠声满耳":泠泠声韵绕耳畔,
"郑卫不足听":淫靡乐声不可听。
"受君封植力":承蒙君王栽培恩,
"不独吐芬馨":不独吐露芳馨馨。
"助君行春令":助君施行春政令,
"开花应晴明":应时开花报晴明。
# 晴:一作清。
"受君雨露恩":感念君赐雨露恩,
"不独含芳荣":不独绽放芳香荣。
"戒君无戏言":告诫君勿戏言戏,
"剪叶封弟兄":剪叶分封兄弟情。
"受君岁月功":承蒙岁月积淀功,
"不独资生成":不独成就草木生。
"为君长高枝":为君攀升高枝头,
"凤凰上头鸣":凤凰来仪鸣清声。
"一鸣君万岁":一鸣君寿与山齐,
"寿如山不倾":再鸣万民享太平。
"再鸣万人泰":泰阶星斗列如平,
"泰阶为之平":天下安定颂升平。
"如何有此用":既具济世之功用,
"幽滞在岩坰":却困岩壑少人识。
"岁月不尔驻":岁月匆匆不我待,
"孤芳坐凋零":孤芳零落空凋零。
"请向桐枝上":请在桐树枝条上,
"为余题姓名":为我刻下姓名。
"待余有势力":待我权势在握时,
"移尔献丹庭":定将你移栽至帝王宫苑。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山木多蓊郁,兹桐独亭亭”两句是描写桐树生长环境及桐树自身形态的景象。众多的山木生长得郁郁葱葱,而这棵桐树却独自挺拔而立。“亭亭”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桐树的挺拔姿态,与周围蓊郁的山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桐树的与众不同和卓然不群。“叶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两句是对桐树叶与花的细致描写。桐树的叶子厚重,犹如碧云片片;花朵簇拥在一起,恰似紫霞般的英华。“重”字强调了叶子的饱满厚实,“簇”字则展现了花朵密集盛放的状态,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桐树花叶的美丽和绚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是时三月天,春暖山雨晴”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天气状况。此时正值三月,春天温暖,山间雨过天晴。这两句营造出一种清新、和暖且明丽的氛围,为桐花的生长环境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为后文对桐花的描写奠定了基调。“夜色向月浅,闇香随风轻”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情境。夜色渐浓,月光洒下,而桐花的暗香随着微风轻轻飘散。“向月浅”细腻地表现出夜色与月光的交融,“闇香”“轻”等字词生动地写出了桐花香气的清幽淡雅,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行者多商贾,居者悉黎氓”两句写了桐树所在地方的人群情况。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多是商人,而居住在这里的都是普通百姓。这两句看似与桐花无关,实则通过描写周围人群,衬托出桐花所处环境的平凡,为桐花不被赏识的命运埋下伏笔。“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两句表达了桐花的境遇和诗人的状态。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桐花的美,只有诗人独自徘徊、彷徨。“无人”与“有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桐花的独特情感,也流露出诗人自己不被理解的孤独之感。“手攀花枝立,足蹋花影行”两句刻画了诗人对桐花的喜爱姿态。诗人用手攀着桐花的枝条站立,脚步踩着桐花的影子行走。“攀”“立”“蹋”“行”等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桐花的亲近和珍视,不舍得离开桐花,沉浸在桐花的世界中。“生怜不得所,死欲扬其声”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桐花的怜悯和期望。可怜桐花生长在这样不被赏识的地方,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诗人希望桐花即便死去,也能让世人知晓它的声名。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桐花命运的同情,也寄寓了自己希望有所作为、不被埋没的情感。“截为天子琴,刻作古人形。云待我成器,荐之于穆清”这几句是诗人对桐花用途的想象。可以把桐木截取下来做成天子的琴,雕刻成古人的形状,桐木仿佛在说等待自己成为有用之器,就把它进献给朝廷。“云待”赋予桐木以人的情感和愿望,表现出桐木渴望被重用的心态,也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被赏识、被重用的心理。“诚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胡为爱其华,而反伤其生”这几句是诗人对前面想象的反思。诚然,这是君子的心意,但是恐怕不是草木本身的情感。为什么因为喜爱桐花的华丽,反而要伤害它的生命呢?诗人在对桐花的期望和对其生命的尊重之间产生了矛盾和思考,体现了诗人的理性和对生命的尊重。“老龟被刳肠,不如无神灵。雄鸡自断尾,不愿为牺牲”这两句用典故进一步阐述对生命的看法。老龟因为有神灵的名声而被剖肠,还不如没有神灵;雄鸡自己断掉尾巴,是不愿意成为祭祀的牺牲。通过这两个典故,说明有时候过于追求某种虚名或价值,反而会伤害到生命本身,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状态的珍视。“况此好颜色,花紫叶青青。宜遂天地性,忍加刀斧刑”这几句强调了桐花自身的美好和对其生命的保护。何况桐花有着这样美丽的颜色,花是紫色的,叶子是青青的,应该顺应它的天性生长,怎么忍心用刀斧去伤害它呢?“宜遂”“忍加”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桐花的怜惜和对伤害桐花行为的不忍与反对。“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当君正殿栽,花叶生光晶”这几句是诗人的又一想象。诗人想着要是有五丁那样的力量,把桐树拔到皇宫里,种在正殿旁,让它的花叶闪耀着光芒。“五丁力”“九重城”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桐花能够得到重视和赏识的强烈愿望。“上对月中桂,下覆阶前蓂。汎拂香炉烟,隐映斧藻屏”这几句继续描绘桐树种在皇宫后的景象。桐树上面对着月中的桂树,下覆盖着阶前的蓂草,香烟在桐树间飘荡,桐树隐隐约约映衬着华丽的屏风。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突出了桐树在皇宫中所处的高贵地位,进一步表达了对桐花美好未来的憧憬。“为君布绿阴,当暑荫轩楹。沈沈绿满地,桃李不敢争”这几句写桐树的实用价值和优势。桐树可以为君主在炎热的夏天布满绿荫,遮蔽轩楹,那浓浓的绿荫铺满地面,让桃李都不敢与之相争。“布绿阴”“荫轩楹”体现了桐树的实用功能,“桃李不敢争”则以桃李的对比,突出桐树的优越。“为君发清韵,风来如叩琼。泠泠声满耳,郑卫不足听”这几句写桐树制成琴后的美妙声音。桐树制成琴后可以为君主发出清越的韵律,风吹来时声音如同敲击美玉般动听,那清脆的声音充满双耳,连郑卫之音都比不上。“如叩琼”“泠泠声”生动地描绘出桐琴声音的美妙,表达了对桐树价值的高度肯定。“受君封植力,不独吐芬馨。助君行春令,开花应晴明”这几句写桐树对君主的回报。桐树受到君主的栽培之力,不仅仅吐露芬芳,还能帮助君主施行春天的政令,在晴朗的天气中开花。这里赋予桐树以人的情感和能力,表现出桐树对君主的感恩和回报,也暗示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像桐树一样,为君主和国家做出贡献。“受君雨露恩,不独含芳荣。戒君无戏言,剪叶封弟兄”这几句进一步写桐树对君主的意义。桐树受到君主的雨露恩泽,不仅仅含着芬芳和荣华,还能以“剪叶封弟兄”的典故告诫君主不要说戏言。诗人通过桐树传达出对君主的期望和劝诫,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责任感。“受君岁月功,不独资生成。为君长高枝,凤皇上头鸣”这几句强调桐树对君主的忠诚和贡献。桐树受到君主岁月的栽培之功,不只是独自生长,还会为君主长出高高的枝条,让凤凰在上面鸣叫。“凤皇上头鸣”象征着吉祥和盛世,表达了桐树希望为君主带来祥瑞和繁荣的愿望。“一鸣君万岁,寿如山不倾。再鸣万人泰,泰阶为之平”这几句写凤凰鸣叫的美好寓意。凤凰一叫君主万寿无疆,寿如高山永不倾倒;再叫则万民安泰,天下太平。通过对凤凰鸣叫寓意的描写,进一步突出桐树对君主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君主长寿的美好祝愿。“如何有此用,幽滞在岩坰。岁月不尔驻,孤芳坐凋零”这几句回到现实,感慨桐树的命运。桐树有这样的作用和价值,却幽禁滞留在山野之间,岁月不会为它停留,它的孤芳只能白白地凋零。“如何”表达了诗人的不解和惋惜,“幽滞”“凋零”突出了桐树命运的悲惨,也暗喻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请向桐枝上,为余题姓名。待余有势力,移尔献丹庭”最后这几句是诗人的愿望。诗人请求在桐树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等自己有了势力,就把桐树移栽到朝廷中。这既表现了诗人对桐花的深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实现抱负,让桐花和自己都能得到赏识和重用的愿望,体现了诗人不甘于现状、积极进取的心态。
上一篇:唐·张籍《法雄寺东楼》
下一篇:唐·白居易《南湖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