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wǎn
qi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uè
bái
jiàng
zhōng
shuǐ
fāng
lǎo
dàn
qiū
fēng
duō
shuāi
bàn
qīng
dǎo
shǒu
pān
qīng
fēng
shù
huáng
cǎo
cǎn
dàn
lǎo
róng
yán
lěng
luò
qiū
huái
怀
bào
yǒu
xiōng
zài
huái
chǔ
yǒu
zài
shǔ
dào
wàn
shí
lái
yān
bái
hào
hào

译文

正是八月白露霜降的时刻,湖中水变得绿沉沉的。早晚都容易吹风,所谓秋风萧瑟,使得塘中的惨败荷叶也快倒下了。我手扶着枫树,脚上踩着枯黄的芦苇草。我的面容已经不再年轻,显得沧桑,孤零零地被寂寞的秋风环抱。我的兄长在楚地,我的弟弟在蜀地,独留我一个人在这里。也不知道他们何时能来看看我,秋风不说话,只有远处飘来阵阵烟波。

逐句剖析

"八月白露降":正是八月白露霜降的时刻,

"湖中水方老":湖中水变得绿沉沉的。

# 水方老:一作水芳老。

"旦夕秋风多":早晚都容易吹风,所谓秋风萧瑟,

# 旦夕:早晚。

"衰荷半倾倒":使得塘中的惨败荷叶也快倒下了。

"手攀青枫树":我手扶着枫树,

# 攀:扶着。踩着。

"足蹋黄芦草":脚上踩着枯黄的芦苇草。

"惨澹老容颜":我的面容已经不再年轻,显得沧桑,

"冷落秋怀抱":孤零零地被寂寞的秋风环抱。

# 怀抱:心怀。

"有兄在淮楚":我的兄长在楚地,

# 淮楚:江淮一带为古代楚国。此处指楚地。

"有弟在蜀道":我的弟弟在蜀地,独留我一个人在这里。

# 蜀道:通往四川的途中。

"万里何时来":也不知道他们何时能来看看我,

# 何:不知道。

"烟波白浩浩":秋风不说话,只有远处飘来阵阵烟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湖晚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南湖晚秋时节的萧瑟之景,如白露降临、秋风频吹、衰荷倾倒等,同时融入自身衰老容颜与孤寂怀抱的感触,还表达了对远在淮楚和蜀道的兄弟的深切思念。全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四十六岁,任职江州司马。仕途的不顺和远离亲人的处境,使得诗人借景抒情,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亲诗。诗中先描绘了八月南湖在白露、秋风作用下,湖水暗沉、衰荷倾倒的秋景,展现出晚秋的衰败与寂寥;接着通过“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描绘自身处境,体现出容颜衰老、心境冷落;最后点明主题,诗人的兄长在淮楚,弟弟在蜀道,天各一方,不知何时能相聚,面对茫茫烟波,更添思念之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南湖晚秋的一系列景象,如白露、秋风、衰荷、青枫、黄芦等,借这些衰败的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悲秋以及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且富有感染力。细节描写:“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诗人在秋景中的状态,从侧面烘托出其内心的愁苦。烘托:以“烟波白浩浩”的浩渺景象,烘托出兄弟相隔万里的遥远和团聚无期的惆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描写南湖晚秋的景色,点明时节,白露降临,湖水失去生机,秋风频繁,荷花大半倾倒。通过这些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衰败、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四句“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写诗人自身状态,手攀青枫,足踏黄芦,在这萧瑟的秋景中,更显自己容颜衰老,心境冷落孤寂,将自身与秋景相融合,强化了内心的悲秋之感。最后四句“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直接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兄弟远在淮楚和蜀道,相隔万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眼前只有浩浩烟波,进一步烘托出思念的悠长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南湖晚秋》充分展现了白居易诗歌平易通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却能将晚秋的凄凉之景与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完美融合。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秋景意象,层层渲染氛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此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对情感细腻表达的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桐花》

下一篇:唐·周匡物《古镜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