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nán
liù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浏览量:2
duì
àn
néng
shí
jiàn
zhù
cháng
tàn
zhàng
shēng
shì
huì
shí
ān
néng
dié
xiè
chuí
zhì
guān
huán
jiā
xiū
zhāo
chū
qīn
huán
zài
qīn
nòng
ér
chuáng
qián
kàn
zhōng
zhī
shèng
xián
jìn
pín
jiàn
kuàng
bèi
qiě
zhí

译文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逐句剖析

"对案不能食":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

#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拔剑击柱长叹息":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

# 丈夫生世会几时:丈夫:指有所作为的男子。生世:活在世上。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安能蹀躞垂羽翼":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 安能蹀躞垂羽翼: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安能:怎能。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弃置罢官去":放弃官衔辞职离开,

"还家自休息":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 还:归家。

"朝出与亲辞":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

"暮还在亲侧":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 在:一作往。

"弄儿床前戏":在床前与孩子玩耍,

# 戏:玩耍。,弄儿:逗小孩。

"看妇机中织":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圣贤尽贫贱":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 何况我辈孤且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为南朝宋鲍照所著乐府诗。前四句直抒胸臆,聚焦诗人仕途受挫的悲愤心绪,将官场压抑之苦展现无遗;中间六句笔锋转折,以“弃官归田”的人生抉择为核心,铺陈家庭生活场景——与亲人朝夕相伴的天伦之乐,与前文官场的困顿形成强烈反差,借生活图景的切换传递对自由的向往;末二句再掀波澜,从家庭温情的叙写陡然转向牢骚迸发,表面以古圣贤贫贱自解,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历史层面命运不公的叩问。全诗情感深沉复杂:既有对时光流逝、人生多舛的悲叹,也有对世道不平的激愤;更在看似消极的感慨中,暗藏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模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创作的组诗作品,十八首题材各异,并非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所作。据考证,元嘉二十八年(451)至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自请解除侍郎之职,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恰逢刘劭谋反,他因受牵连而被“禁止”(监禁)。《拟行路难十八首》即创作于这一阶段,此诗为组诗中的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贬谪生活的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光疾驰、人生短暂的悲叹,也含对世道不公、命运多舛的愤懑。而在这些看似消极的感慨之下,更蛰伏着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寻——这种于悲哀中见热烈、在愤慨中显眷恋的情感张力,正是诗作的精神内核。

2. 写作手法

比喻:“安能蹀躞垂羽翼”用鸟儿收起翅膀比喻人被迫收敛志向,形象化地表现出士人在现实压力下的屈辱与压抑,更具感染力。反问:“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以反问句式直叩人心。“安能”一词抛出质问,表面上是对人生短暂却委曲求全的质疑,实则是诗人不甘被现实压迫的强烈呐喊。这种反问并非寻求答案,而是通过语气的强化,将寒门士人渴望挣脱束缚、实现抱负的迫切心情推向高潮,同时也暗含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控诉,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共鸣与思考。直抒胸臆:开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便是典型的直抒胸臆。诗人不加掩饰地描绘自己面对困境时的行为举止,将内心的愤懑、压抑直接呈现于读者眼前,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其痛苦的心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结尾“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同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慨。诗人不再委婉含蓄,而是直接点明自古以来贤才多遭贫贱的现实,进而将个人的失意与整个寒士群体的悲剧命运相联系,直白地控诉社会的不公,使诗歌的批判主题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让诗歌情感真挚浓烈,毫无矫饰,尽显诗人磊落不平之气。

3. 分段赏析

开篇即以极具冲击力的动作描写,将仕途中的愤懑倾泻而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连续的动作——推开食案、挥剑击柱、仰天长叹,犹如一组特写镜头,将内心的痛苦、不甘与无奈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劈空而来的起笔方式,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仿佛平静江面上骤然砸落巨石,激起的情感波澜扑面而来。随后,诗人以“蹀躞”“垂羽翼”作比,生动描绘出自己在现实枷锁下举步维艰、壮志难酬的困境。再结合“丈夫生世会几时”的时光慨叹,将焦虑与愤懑的情绪推向高潮。反问句式的频繁使用,如“安能蹀躞垂羽翼”,更强化了语气的激烈程度,使情感表达酣畅淋漓。中间六句笔锋陡转,展现出另一种人生选择的想象图景。当仕途失意已成定局,诗人转而设想“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生活:晨起与亲人告别,傍晚便能相伴左右,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对家庭生活场景的勾勒,虽着墨不多,却充满生活气息。庭院中的温馨与官场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抉择。不过,这些描述或许并非真实经历,而是诗人为排遣愁绪的想象之辞,若仅据此推断创作背景,难免流于片面。结尾两句,再次掀起情感的巨浪。“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表面上是用古圣贤的遭遇自我宽慰,实则将个人的悲剧命运置于历史的长卷中审视。诗人深刻意识到,怀才不遇并非个例,而是贯穿古今的社会顽疾,直指现实制度的根本性弊病。这一升华使诗歌的主题从个人抒怀,上升到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而“孤且直”三字,更是一针见血地点明悲剧根源:“孤”指寒门庶族的低微出身,在门阀森严的六朝社会,寒门子弟难以获得上升通道;“直”则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性格,这种性格与腐朽的社会规则格格不入,注定了他的坎坷命运。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张弛有度,从开篇的激愤到中间的舒缓,再到结尾的悲愤爆发,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曲。鲍照通过巧妙的对比、生动的比喻和精准的措辞,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转化为对社会黑暗的有力控诉,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怀才不遇主题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婉曲笔触传情达意,又兼直抒胸臆的酣畅,节奏律动紧促有力,文气朴拙自然,处处彰显作者奇思勃发、笔力雄健的艺术特质——这种刚健与深情交织的风格,正是鲍照诗歌最具感染力的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重别周尚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