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不能食":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
#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拔剑击柱长叹息":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
# 丈夫生世会几时:丈夫:指有所作为的男子。生世:活在世上。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安能蹀躞垂羽翼":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 安能蹀躞垂羽翼: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安能:怎能。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弃置罢官去":放弃官衔辞职离开,
"还家自休息":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 还:归家。
"朝出与亲辞":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
"暮还在亲侧":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 在:一作往。
"弄儿床前戏":在床前与孩子玩耍,
# 戏:玩耍。,弄儿:逗小孩。
"看妇机中织":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圣贤尽贫贱":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 何况我辈孤且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贬谪生活的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光疾驰、人生短暂的悲叹,也含对世道不公、命运多舛的愤懑。而在这些看似消极的感慨之下,更蛰伏着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寻——这种于悲哀中见热烈、在愤慨中显眷恋的情感张力,正是诗作的精神内核。
2. 写作手法
比喻:“安能蹀躞垂羽翼”用鸟儿收起翅膀比喻人被迫收敛志向,形象化地表现出士人在现实压力下的屈辱与压抑,更具感染力。反问:“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以反问句式直叩人心。“安能”一词抛出质问,表面上是对人生短暂却委曲求全的质疑,实则是诗人不甘被现实压迫的强烈呐喊。这种反问并非寻求答案,而是通过语气的强化,将寒门士人渴望挣脱束缚、实现抱负的迫切心情推向高潮,同时也暗含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控诉,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共鸣与思考。直抒胸臆:开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便是典型的直抒胸臆。诗人不加掩饰地描绘自己面对困境时的行为举止,将内心的愤懑、压抑直接呈现于读者眼前,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其痛苦的心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结尾“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同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慨。诗人不再委婉含蓄,而是直接点明自古以来贤才多遭贫贱的现实,进而将个人的失意与整个寒士群体的悲剧命运相联系,直白地控诉社会的不公,使诗歌的批判主题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让诗歌情感真挚浓烈,毫无矫饰,尽显诗人磊落不平之气。
3. 分段赏析
开篇即以极具冲击力的动作描写,将仕途中的愤懑倾泻而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连续的动作——推开食案、挥剑击柱、仰天长叹,犹如一组特写镜头,将内心的痛苦、不甘与无奈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劈空而来的起笔方式,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仿佛平静江面上骤然砸落巨石,激起的情感波澜扑面而来。随后,诗人以“蹀躞”“垂羽翼”作比,生动描绘出自己在现实枷锁下举步维艰、壮志难酬的困境。再结合“丈夫生世会几时”的时光慨叹,将焦虑与愤懑的情绪推向高潮。反问句式的频繁使用,如“安能蹀躞垂羽翼”,更强化了语气的激烈程度,使情感表达酣畅淋漓。中间六句笔锋陡转,展现出另一种人生选择的想象图景。当仕途失意已成定局,诗人转而设想“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生活:晨起与亲人告别,傍晚便能相伴左右,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对家庭生活场景的勾勒,虽着墨不多,却充满生活气息。庭院中的温馨与官场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抉择。不过,这些描述或许并非真实经历,而是诗人为排遣愁绪的想象之辞,若仅据此推断创作背景,难免流于片面。结尾两句,再次掀起情感的巨浪。“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表面上是用古圣贤的遭遇自我宽慰,实则将个人的悲剧命运置于历史的长卷中审视。诗人深刻意识到,怀才不遇并非个例,而是贯穿古今的社会顽疾,直指现实制度的根本性弊病。这一升华使诗歌的主题从个人抒怀,上升到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而“孤且直”三字,更是一针见血地点明悲剧根源:“孤”指寒门庶族的低微出身,在门阀森严的六朝社会,寒门子弟难以获得上升通道;“直”则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性格,这种性格与腐朽的社会规则格格不入,注定了他的坎坷命运。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张弛有度,从开篇的激愤到中间的舒缓,再到结尾的悲愤爆发,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曲。鲍照通过巧妙的对比、生动的比喻和精准的措辞,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转化为对社会黑暗的有力控诉,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怀才不遇主题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婉曲笔触传情达意,又兼直抒胸臆的酣畅,节奏律动紧促有力,文气朴拙自然,处处彰显作者奇思勃发、笔力雄健的艺术特质——这种刚健与深情交织的风格,正是鲍照诗歌最具感染力的魅力所在。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
上一篇: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重别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