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不能食":对着案几上的佳肴,难以下咽,
#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一说即古“椀”(碗)字。
"拔剑击柱长叹息":我拔出宝剑击打庭柱,不禁长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堂堂大丈夫在这世间又能有多少时日,
# 丈夫生世会几时: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丈夫:指有所作为的男子。生世:活在世上。会:能。
"安能蹀躞垂羽翼":怎么能像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垂着羽翼,丧失志向!
# 安能蹀躞垂羽翼: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安能:怎能。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弃置罢官去":我毅然决然放弃官职,辞官归乡,
"还家自休息":回到家中调养身心,休养生息。
# 还:归家。
"朝出与亲辞":清晨出门时,与亲人轻声告别,
"暮还在亲侧":傍晚归来,陪伴在亲人身旁。
# 在:一作“往”。
"弄儿床前戏":在床榻之前逗弄孩子,
# 戏:玩耍。,弄儿:逗小孩。
"看妇机中织":看着妻子在织布机前穿梭忙碌,织布劳作。
"自古圣贤尽贫贱":从古至今,圣贤之人大多生活贫苦,
"何况我辈孤且直":更何况像我这样孤高正直之人呢!
# 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抒怀言志诗。全诗围绕诗人仕宦境遇展开,先描述其在仕途上备受摧抑的悲愤,中间通过设想回归家庭的天伦之乐与官场苦厄形成反差,最后将个人失意延展至历史层面,批判怀才不遇的普遍现象,揭露六朝门阀制度下寒门才士仕途受阻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生命短暂、世道不平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人以“蹀躞”“垂羽翼”作比,将自己受困于现实、行动拘谨的状态比作小步行走,把理想抱负难以施展喻为羽翼低垂无法高飞,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抱负难展的无奈处境,使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反问:“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运用反问句式,以强烈的语气表达出对人生短暂却不得志的不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愤与抗争情绪。直抒胸臆:“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直接抒发心中的愤懑与不满,揭示出寒门士子因出身低微、品性正直而遭受不公的社会现象,使诗歌从个人情感升华到对世道不公的批判,深化主旨。
3. 分段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四句着重抒发诗人在仕宦生涯中遭受压抑的悲愤之情。开篇先通过“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连贯的动作,生动展现其内心的愤懑不平。这种突兀的起笔,瞬间抓住读者目光。紧接着,诗人以“蹀躞”“垂羽翼”作比,道出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申的困境。再结合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更显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整段以激昂语调表达情绪,反问句式的运用,强化了情感张力。中间六句笔锋一转。诗人转念一想,既然仕途不顺,不如辞官归家,享受与亲人相伴的天伦之乐。诗中对家庭生活场景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充满生活情趣,与官场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这些内容或为诗人想象之景,不宜仅据此判定此诗创作于其辞官时期。诗末两句从家庭生活的叙述,陡然转为牢骚与愁怨的抒发。表面上以古圣贤的贫贱自解,实则将个人失意置于历史维度审视,指出怀才不遇是普遍现象,揭露现实的不合理。至此,诗歌主旨从个人失意升华到对世道不公的控诉。值得注意的是,“孤且直”三字点明了诗人这类志士命运坎坷的社会根源。“孤”指“孤门细族”,在六朝门阀制度下,寒门士子难有晋升机会,鲍照出身寒微又性格刚直,自然难以容于世。
4. 作品点评
《拟行路难(其六)》表意含蓄委婉,又不乏直抒胸臆之笔。诗中长短句错落交织,节奏紧凑明快,文风质朴简劲,用平实的语言承载深沉情感,构思奇巧新颖,展现出鲍照诗歌独特的艺术造诣。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从过旧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