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少壮从军去":您没看到那年轻力壮时投身军旅后,
"白首流离不得还":到了白头流浪离散不能得以归还故乡。
"故乡窅窅日夜隔":故乡遥远日夜相隔离,
# 窅窅:形容遥远。
"音尘断绝阻河关":音讯阻断,隔绝乡关。
# 音尘:音讯。尘,指来人身上的尘土,喻来人或信使。
"朔风萧条白云飞":北风呼啸,白云下寂寥冷清,
"胡笳哀急边气寒":胡笳声哀伤急促边地气候寒冷。
# 胡笳:胡人的一种吹奏乐器。木制管身、三孔、芦为簧,类似笛子。
"听此愁人兮奈何":闻听这声音使人哀愁,无可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登山远望希望能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
# 得留颜:希望留住过去的容颜。留颜,犹驻颜,使容颜不衰老。
"将死胡马迹":将要死在胡马的足迹上,
"宁见妻子难":回家见妻和儿子实在是难啊。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男儿生活在人世坎坷不平想要怎么讲,
# 欲何道:想要如何说道。,轗轲:道路不平,喻人生曲折多艰或不得志。轗:一作坎。
"绵忧摧抑起长叹":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折压抑而只能长久叹息。
# 摧抑:摧折压抑。挫折压制。,绵忧:绵长的忧虑。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以一位少壮从军、白首未归的老兵视角,刻画其与故乡音尘断绝、困守苦寒边塞的悲惨遭遇,借老兵思乡之愁与命运之悲,深刻揭露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 写作手法
正衬:“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用“萧条”的朔风、“哀急”的胡笳等哀景,直接强化老兵的哀情,属于传统诗歌中“以景衬情、情景相生”的正衬手法。用典:“听此愁人兮奈何,”用屈原《楚辞・九歌・大司命》中“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一句,直接截取前半句“愁人兮奈何”入诗。原句出自《大司命》(祭祀主宰生死之神的乐歌),表达对生命无常的哀愁与对现状的无奈,借屈原诗句中“愁人”的普适性哀愁,具象化老兵被乡愁折磨却无力改变现状的困境,“奈何”二字直抒其彷徨无措。对比:“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从军去”与“不得还”对比,揭示战争对生命的摧残。直抒胸臆:结尾“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既强化个体命运的悲剧性,又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绵忧摧抑起长叹”直接宣泄压抑已久的悲愤,使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勾勒老兵命运,“白首”与“少壮”、“不得还”与“从军去”形成时空与命运的强烈对照。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相比,二者皆以年少从军起笔,《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此诗则以“君不见少壮从军去”入题,均采用对照呼应手法。但前者写老兵八十归乡,后者刻画老兵白首难回,尽管归途结局不同,却都难逃命运的凄惨底色。正因少小离家、垂暮未归,老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泣如诉。“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诗人以“窅窅”状路途遥远,“日夜隔”诉时间漫长,“河关”喻阻隔重重,“音尘断绝”道尽思念根源。景语即情语,寥寥数语将时空阻隔与思念之深熔铸一体。“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四句,诗人调动多重感官,以意象群强化愁情。朔风之寒、白云之萧,诉诸触觉与视觉;胡笳之哀、边气之冷,触动听觉与体感。“哀急”的胡笳以哀景衬哀情,彻骨的“边气”既写实寒,更映心冷。“听此愁人兮奈何”化用屈原诗句,不着痕迹地展现老兵的无奈。即便“登山远望”,也难消心头愁绪,反而将无形悲愁化作具体动作,尽显诗人驾驭技法的功力。“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两句,将思乡之情聚焦于对妻子的深切怀恋。老兵预想自己或老死、或战死异乡,却无缘再见妻子,生死相隔的对比,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最终,“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直抒胸臆,老兵在命运的坎坷前发出无奈长叹。这叹息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怆,更暗含着对动荡社会与残酷战乱的深刻控诉。全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铺陈,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苦难紧密相连,展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与深沉的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虽主题思想均指向战乱对百姓的戕害,却在叙事视角与艺术手法上各有千秋。《十五从军征》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引,聚焦老兵返乡历程与归家惨状,借荒冢残垣、孤影空堂等衰败之景,将家破人亡、茕茕孑立的悲怆渲染至极致,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直击人心。反观《拟行路难》,诗人将笔触落在老兵“少壮从军”至“白首未还”的漫长漂泊中,通过“朔风”“胡笳”“河关”等多元意象组合,辅以视听触觉交融的细腻描写,层层推进情感。既有“故乡窅窅日夜隔”的时空阻隔之叹,又有“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的生死离恨之悲,多角度抒发其无法归乡、亲人难见的苦痛。尽管一个垂暮得返、一个客死他乡,两位老兵殊途同悲的命运,本质皆是战乱肆虐下的悲剧缩影。而这背后的战乱根源,直指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鲍照与汉乐府诗人以如椽巨笔,借老兵血泪控诉黑暗现实,其深刻的社会批判与真挚的情感共鸣,正是两首诗作跨越千年仍震撼人心的根本所在。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
上一篇:南北朝·徐爰《咏牛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