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禽喈喈旦暮鸣":春天的禽鸟早晚喈喈地鸣叫,
# 喈喈:鸟叫声。
"最伤君子忧思情":最让游子产生忧思的情绪。
"我初辞家从军侨":我当初离家从军时,
# 侨:居于异乡。
"荣志溢气干云霄":抱负很大,情绪很高,直冲云霄。
# 干云霄:冲至云霄。,荣志:追求功名的愿望。
"流浪渐冉经三龄":经过三年的流浪之后,感到年华虚度,
# 三龄:三年。,渐冉:渐渐、缓慢。
"忽有白发素髭生":忽然看到白发白须生出,十分惊心。
# 素髭:白胡须。
"今暮临水拔已尽":今天傍晚到水边把白发白须都拔光了,
"明日对镜复已盈":第二天对着镜子看却又长满了。
"但恐羇死为鬼客":只是担心长期居留在外,变为他乡之鬼,
"客思寄灭生空精":羁旅之思归于消灭,化为乌有。
# 生空精:一切都归于空寂。精,也是空的意思。,寄灭:死。
"每怀旧乡野":常常怀念故乡,
"念我旧人多悲声":一想起家乡亲人就失声痛哭。
"忽见过客问何我":忽然发现有过客打听寻找我,
# 何:一作向。
"宁知我家在南城":我便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是南城地方的人。
# 南城:县名,晋名南武,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宁知:怎么知道。
"答云我曾居君乡":他回答说道,我曾经住过你的家乡,
"知君游宦在此城":知道你在这个城里投军服役。
"我行离邑已万里":我将离开乡邑远赴万里之外,
"今方羁役去远征":现在也要投军服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走的时候听到你的媳妇,
"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在闺中独居独宿仍然忠贞,对你情爱如昔。
# 孀居:独居。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说她早上在闺房悲愁,
"又闻暮思泪沾裳":晚上思念泪水沾衣。
"形容憔悴非昔悦":面容憔悴没有了往日的喜悦,
"蓬鬓衰颜不复妆":鬓发蓬松容颜衰败不再梳理化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听说这样的情况让人十分悲伤,
"当愿君怀不暂忘":愿你不要忘记这份情。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思乡诗。借游子漂泊、思妇牵挂的情景,通过“过客”转述思妇心意,将游子念乡与思妇念夫的情感巧妙融合,写出了两地之人共有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夸张:“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傍晚临水将白发白须拔尽,可第二天对镜一看,白发白须却忽然又长满了。这种超出常理的描写,如同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般,极言忧愁催生白发之速,生动展现出诗人内心忧愁的深重与难以排遣。起兴:以“春禽喈喈旦暮鸣”起兴,春日群鸟从早到晚欢快和鸣,本是生机之景,却最易触动游子的羁旅忧愁。群飞群居的鸟儿与孤独的游子形成对照,“旦暮鸣”的持续声响更放大了游子的孤寂,自然引出下文对自身愁情的自述,以景物触发情感,铺垫思乡忧思。对面落笔:“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等句,不直接写游子思归,而是借乡人之口描述妻子独居的忠贞、因思念而憔悴的模样,从妻子思念丈夫的“对面”角度落笔,衬托出游子对家人的深切思念,情感更显真挚动人。
3. 分段赏析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以春鸟起兴十分恰当。春天鸟儿的和鸣的确最容易触动游子的客居忧愁,这就像后来杜甫所说的“恨别鸟惊心”。鸟儿通常都是成群飞翔、结伴栖息的,春天的鸟儿又显得格外活跃,叫声也格外欢快,自然会引发孤独者的种种思绪联想。这里又提到“旦暮鸣”,鸟儿从清晨到傍晚叫声不停,这对游子心理的触动就更为强烈了。接下来诗人便开始述说自己的忧愁之情了。“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军侨”即“侨军”,指南北朝时由侨居南方的北方人组成的军队。“荣”“溢”都有兴盛的样子。这两句说他刚从军时抱负远大,意气高昂,直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渐冉”是逐渐的意思。看来他从军后很不如意,所以有“流浪”的感受,他觉得年华白白流逝,看到白发白须长出,心里十分震惊。“忽”字传达出他的惊慌恐惧。“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这里写他拔白发白须,晚上拔完了,第二天对着镜子一看忽然又长满了,这是夸张的写法,和后来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类似,写出他忧愁极深。“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寄灭”是归于消失的意思。“空精”指化为乌有。这两句意思是,只担心长久漂泊在外死去,成为他乡之鬼。“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因此他常常怀念故乡的田野,一想起家乡的亲人就常常悲伤哭泣。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讲述自己从军没有成就、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忽见过客问向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城”指东海郡的南武县。“问向我”是说过客打听“我”、寻找“我”。于是“我”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是南城地方的人?”这便引出了下面的对话。“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果然是从家乡来的人。“我行离邑已万里,方今羁役去远征。”“邑”指乡邑。这人看来也是参军服役,途中寻访早已来此地的同乡,似有话要说。“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孀居”即独自居住。这里是说妻子在家中对他依旧情意深厚。句中的“闻”字,表明这情况是这位乡人听说的,下句的“亦云”“又闻”也是如此。说她“朝悲”“暮思”,又说她“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极力描绘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与忠贞,就像组诗第十二首《拟行路难·今年阳初花满林》中所写:“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鬓发散乱也不愿梳理,因丈夫不在身边,打扮又有什么意义呢。“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见此”的“见”,依前文也应是听说的意思。乡人这番话一方面能慰藉游子的愁情,因为游子急切想知道家人消息,乡人的“忽见”堪称空谷足音;另一方面又会搅乱他的乡愁,妻子在家中那般痛苦,时刻盼他归去,会让他更加思念。此外,乡人讲述的情事都来自听闻而非亲见,这对于久别相思的人来说难免不满足,更会生出进一步的期盼。这一部分几乎都是写乡人的诉说,通过乡人的话语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方法,正好与第一部分的自述相互映衬。
4. 作品点评
《拟行路难》的大多数篇章写得豪放畅快、酣畅淋漓,而唯独这类不加雕琢、不事华丽的篇章,尤其凭借声韵与情感相互映照,却始终不流于鄙俗,质朴之中自有韵味。这固然是因为作者天赋出众、才华卓越,并非寻常人所能企及。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对《代门有车马客行》的赞美评论,也可以移用到这首《拟行路难》之上。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同颜大夫初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