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多奇山":蜀汉之地多有奇崛山峦,
"仰望与云平":抬头仰望,山巅仿佛与云齐平。
"阴崖积夏雪":背阴的山崖,夏日仍积留着残雪,
"阳谷散秋荣":向阳的山谷,秋日犹绽放着繁花。
"朝朝见云归":每日清晨,可见云气缭绕归向山间,
"夜夜闻猿鸣":每个夜晚,能听见猿猴凄厉的悲鸣。
"忧人本自悲":心中忧愁的人本就容易悲伤,
"孤客易伤情":孤独的旅人更易触景伤情。
"临堂设樽酒":临堂摆下一壶清酒,
"留酌思平生":自斟自饮间,思绪便漫向平生往事。
"石以坚为性":磐石以坚贞为本性,
"君勿惭素诚":愿你莫因身世平凡而羞惭于素来的真诚。
# 素诚:本集四。《诗纪》五十二。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拟古诗。全诗描写了蜀汉群山高耸入云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慨以及漂泊的孤寂之情,暗含了对友人的劝慰与期许。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云归”与“猿鸣”,营造出孤寂、凄清且单调的氛围。“云归”象征游子思归却不得归,“猿鸣”在古典诗词中常为悲愁的意象,二者结合,将诗人作为“孤客”的孤独寂寞、忧思悲愁之情推向高潮,借自然之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的羁旅漂泊之苦与思乡怀归之情。对偶:“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形式对偶:“阴”与“阳”(方位相对)、“积”与“散”(动作相对)、“夏”与“秋”(季节相对)、“雪”与“荣”(景物相对),词性与结构两两对应,句式工整。内容对照:山北(阴崖)盛夏积雪未消,山南(阳谷)深秋繁花犹盛,通过相反景象的对比,突出蜀地山势高峻导致的气候差异,强化“奇山”特征。
3. 分段赏析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这四句以精妙笔触状写蜀地山势奇绝。起笔“仰望与云平”,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峦巍峨挺拔、直插云霄,瞬间勾勒出山势之雄浑。“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二句,以对比手法呈现山南与山北迥异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凸显山势之高峻奇绝。山北盛夏时节冰雪依旧堆积,一个“积”字精准道出冰雪厚重、寒意彻骨;山南则时至深秋仍繁花遍野,“散”字生动描绘出山花烂漫、生机盎然之景。此二句既是工整的对偶——“阴”与“阳”、“积”与“散”、“夏”与“秋”两两相对,符合美学上的对称法则;又构成鲜明的内容对照,通过相反景象的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艺术张力,使蜀地山势的奇绝之态跃然纸上。“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二句,从视觉与听觉两个维度进一步渲染山之奇绝。白日里云雾缭绕,弥漫山间,如梦似幻;入夜后猿啼阵阵,在空谷中回荡,更添凄清愁绪。“朝朝”“夜夜”的叠字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感,更通过时间维度的延展,深化了情感表达,将环境的荒凉悲怆渲染得淋漓尽致。“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毛诗正义》有言:“兴者,起也。……起发己心。”若将上述六句景物描写视作“兴”,则正是以蜀地奇绝之景烘托诗人内心的愁绪。这四句,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所谓“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自然景物不过是情感的触发点,而诗人内心深处的“情之胚”,实则源于其丰富的社会阅历与人生际遇。鲍照一生郁郁不得志,身处低微,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着深刻体悟。“忧人”四句既是诗人辛酸经历的真实写照,亦是其“留酌思平生”的深刻反思。结尾“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二句,诗人以山石为喻,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仍坚守本心的决心。“素”意为真情,“君”字含义虽有争议,但此处可理解为泛指,亦包含诗人自身。古人常以诗末自宽自勉,此句正是诗人对自我志向的坚定誓言。就诗歌情感脉络而言,此句使诗意由低沉转为昂扬;就艺术手法而言,以山石喻志,深化了诗歌主旨,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拟古》第八首,开篇以奇崛山景入笔,通过对险峻山势与萧瑟氛围的勾勒,巧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怆情绪。随后,诗笔陡然转向以石自喻,借顽石历经风霜仍坚不可摧的特质,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志向与品格。
上一篇:南北朝·刘骏《离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