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nán
shí
shǒu
shí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浏览量:2
jūn
jiàn
bǎi
liáng
tái
jīn
qiū
shēng
cǎo
lái
jūn
jiàn
ē
páng
gōng
hán
yún
zhì
zhōng
jīn
shuí
zài
gāo
fén
lěi
lěi
mǎn
shān
cháng
xiù
fēn
fēn
jìng
shì
fēi
shí
qiān
jīn
suí
jiǔ
zhú
rèn
lìng
hán
tàn
xià
huáng

译文

您没看见柏梁台,如今已成废墟长满野草。您没看见阿房宫,寒雾笼罩,野鸡在废墟中栖息。当年的歌姬舞女如今何在,只有累累高坟遍布山野。世人仍争逐歌舞繁华,可这已不是我当年的尊贵身躯。不如放纵饮酒寻欢而去,别等到含恨葬入黄土。

逐句剖析

"君不见柏梁台":您没看见柏梁台,

"今日丘墟生草莱":如今已成废墟长满野草。

"君不见阿房宫":您没看见阿房宫,

#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宫殿,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阿房村。

"寒云泽雉栖其中":寒雾笼罩,野鸡在废墟中栖息。

"歌妓舞女今谁在":当年的歌姬舞女如今何在,

"高坟垒垒满山隅":只有累累高坟遍布山野。

# 山隅:山角,山曲。

"长袖纷纷徒竞世":世人仍争逐歌舞繁华,

"非我昔时千金躯":可这已不是我当年的尊贵身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不如放纵饮酒寻欢而去,

"莫令含叹下黄垆":别等到含恨葬入黄土。

# 黄垆:黄泉,坟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五)》是南朝宋鲍照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人并非简单地否定人生价值,而是通过犀利的笔触,在看似消极的表象下,蕴含着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诗中描绘的盛衰无常、荣华易逝,实际上是对权势垄断者和名利追逐者的尖锐批判。鲍照出身寒微,仕途坎坷,这种个人经历使他对社会阶层的固化与不公有着切肤之痛。因此,他的“人生无常”之叹并非纯粹的消极避世,而是以冷峻的笔调揭露现实的荒诞,表达对权贵阶层的厌恶与反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是模仿汉代乐府诗《行路难》创作的组诗。虽然原版的《行路难》已经失传,但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成为现存最早的该题材作品。这组诗内容丰富多样,并非一时一地写成。从历史背景来看,在元嘉二十八年(451年)至三十年(453年)期间,鲍照的仕途经历了几次重大转折:先是主动辞去侍郎官职,后又离开始兴王永安令的职位。更不幸的是,他还因刘劭谋反事件受到牵连,一度被“软禁”。这些坎坷经历与组诗中表达的仕途失意、人生困顿等主题高度吻合。因此可以推断,这组诗主要创作于鲍照人生中这段动荡不安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通过描绘历史遗迹的荒凉变迁,表达了诗人对富贵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既有对现实的讽刺,又透露出魏晋文人的“及时行乐”思想,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

2. 写作手法

对比:“寒云泽雉栖其中”,这萧瑟的景象与往昔的繁华盛况形成强烈反差,与记忆中娇艳动人的容颜构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象征:“长袖纷纷徒竞世”,不仅描绘了宫中舞女的姿态,更象征世间争名逐利之徒的狂热形象,他们沉迷其中,忘乎所以,仿佛整个世界都成了他们竞逐的舞台。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君不见”的呼告句式领起,形成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柏梁台与阿房宫作为汉代和秦代的标志性建筑,昔日繁华与今日丘墟形成鲜明对比。“生草莱”“寒云泽雉栖”的意象,通过荒草蔓延、野禽栖息的画面,具体呈现了历史遗迹的衰败,暗含对权势富贵的否定。中间四句转入人事变迁的感慨。“歌妓舞女”与“高坟垒垒”的并置,凸显了红颜易逝、生命无常的悲凉。“长袖纷纷”代指趋炎附势之徒,而“非我昔时千金躯”则表明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孤高态度,运用对比手法强化了诗人的价值取向。末两句直抒胸臆,以“随酒逐乐”的放达姿态,表达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莫令含叹下黄垆”用典含蓄(黄垆喻指黄泉),既劝诫世人莫留遗憾,又暗含对生命短暂的清醒认知。

4. 作品点评

鲍照的《拟行路难》看似在宣扬“人生虚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的悲观情绪恰恰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不甘。诗中对柏梁台、阿房宫的衰败描写,对歌舞美人的消逝叹息,以及对世人争名逐利的讽刺,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消极感叹,而是诗人对现实不公、人生无常的强烈控诉。如果他真的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又何必如此痛切地书写?正是因为他心怀壮志,却因出身寒微而备受压抑,才借诗歌抒发愤懑,让被现实压抑的渴望在文字中得到宣泄。这种慷慨悲歌的风格,并非纯粹的消极避世,而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问。正如《挽歌》式的哀叹,表面上是看透生死,实则是对生命的热切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京路夜发诗》

下一篇:南北朝·江淹《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