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七百里":巫山之长有七百里,
# 巫山:山名。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北与大巴山相连,形如“巫”字,故名。长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峡。战国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朝云。”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巴水三回曲":巴水的水流弯曲,曲折颇多。
# 三回曲:水流弯曲,长江在四川一带曲折颇多。三:不是确数,是约数,很多的意思。,巴水:指巴地,巴山之水。巴山,大巴山脉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山地的总称。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称千里巴山。简称巴山。同时也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
"笛声下复高":行在巴水之上,不断有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声调时高时低,
# 下复高:下声又高声。下声,笛声低音的称呼。
"猿啼断还续":两岸的猿啼不断,断了还续。
# 断还续:一作万花谷。指断了又接续,断断续续。,猿啼:猿猴的啼叫。
南朝梁第二位皇帝
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南朝梁皇帝。字世缵,小字六通,庙号太宗,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中大通三年因长兄萧统早死而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被侯景立为帝,形同傀儡。后被废杀。萧纲常与文士徐摛、庾肩吾等,以轻靡绮艳的文辞描写宫廷生活,时称“宫体诗”。其诗作篇章之富,居六朝诗人之首,辞藻鲜丽,抒情写景,俱甚精切,对新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文富丽精巧。所著《昭明太子传》《礼大义》《法宝连璧》等,大多佚失。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出巫山和巴水的壮丽景色以及与之相伴的声音,这些元素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两句“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以宏阔视角勾勒巫山绵延、巴水曲折的险峻地貌,暗含行路之艰;后两句“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则借笛声的起伏与猿啼的断续,将景、声、情三者融为一体,既渲染了三峡空谷的苍凉氛围,又传递出旅人面对险途时的孤寂与怅惘。
3. 分段赏析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二句诗文所写场景更为宏阔。诗中“巫山”与“巴水”共同勾勒出长江三峡全景,其中“巴水”即指三峡水域,所谓“三回曲”形容其迂回蜿蜒之态。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记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献所载三峡长度七百里(约三百五十公里)实为古人测算,经现代勘测实际为一百九十三公里。“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二句诗作在既定场景中注入声景与情思。江岸笛声时高时低,悠扬婉转,其间猿啼凄切断续,空谷回响不绝。此处化用古《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意象,将景、声、情三者融为一体,构建出声律谐美、意境清远而略带哀婉的艺术境界,予人余韵绵长之感。
下一篇:南北朝·颜延之《嵇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