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é
shī
sān
shǒu
èr

朝代:南北朝作者:何逊浏览量:2
gǒng
luò
shàng
dōng
mén
chuān
liú
hún
hún
chē
dào
xíng
rén
xiāng
shí
niǎo
yuǎn
yún
xīn
cùn
xīn
kōng
yán
zhù
duì
miàn
yóu
fēi
lún
tǎng
yīn
fēng

译文

在巩洛地区的上东门,傍晚时分在河流旁边。道路上车马喧嚣,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互不相识。傍晚时分栖息的鸟儿飞向远方,天空中浮现出新的云彩颜色。我徒然地长久站立,满心期待,可对面的人又怎么能轻易来到身边呢。如果能像飞驰的车轮一样容易离去,那是因为借助了风的力量。

逐句剖析

"巩洛上东门":在巩洛地区的上东门,

# 上东门:洛阳城十二门之一。

"薄暮川流侧":傍晚时分在河流旁边。

# 川:指谷水。

"浑浑车马道":道路上车马喧嚣,

# 浑浑:纷乱貌。

"行人不相识":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互不相识。

"日夕栖鸟远":傍晚时分栖息的鸟儿飞向远方,

# 栖鸟:归巢之鸟。

"浮云起新色":天空中浮现出新的云彩颜色。

"寸心空延伫":我徒然地长久站立,满心期待,

"对面何由即":可对面的人又怎么能轻易来到身边呢。

"飞轮倘易去":如果能像飞驰的车轮一样容易离去,

"易去因风力":那是因为借助了风的力量。

# 因:凭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学古诗三首(其二)》是南梁诗人何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巩洛上东门,薄暮川流侧”,点明地点与时间,傍晚诗人身处巩洛上东门外、川流之畔。“浑浑车马道,行人不相识”,描绘车马川流不息,路人皆为陌生面孔,营造出一种疏离之感。“日夕栖鸟远,浮云起新色”,借傍晚飞鸟远去、浮云变换之色,渲染出一种惆怅氛围,以景衬情。“寸心空延伫,对面何由即”,直接抒发内心空自长久伫立,却难以与对面之人靠近的无奈与失落。“飞轮倘易去,易去因风力”,以车轮借助风力容易前行,暗喻自己想要达成心愿却困难重重。此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薄暮时分的场景,抒发诗人内心的孤寂、无奈以及对某种难以实现之事的惆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诗人

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的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少典实,重声律,追求清丽婉转。其诗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为杜甫所推许。主要作品有《石头答庾郎丹诗》《与胡兴安夜别》《与衡山侯与妇书》等。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今人有《何逊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巩洛上东门,薄暮川流侧”:开篇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和时间,“巩洛上东门”具体指出了地理位置,“薄暮川流侧”描绘了傍晚时分站在河流旁边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浑浑车马道,行人不相识”:“浑浑”形容车马喧嚣、嘈杂的样子,描绘出道路上热闹但又陌生的场景。“行人不相识”强调了诗人与周围人的疏离感,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孤独寂寞。“日夕栖鸟远,浮云起新色。”:通过描写傍晚时分栖息的鸟儿飞向远方和天空中浮现出新的云彩颜色,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鸟儿的远去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漂泊,浮云的变化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心境的变化。“寸心空延伫,对面何由即”:“寸心”指微小的心意,“空延伫”表示徒然地长久站立、期待。“对面何由即”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期盼,他满心期待着能与对面的人相见,但却无法实现,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孤独和愁绪。“飞轮倘易去,易去因风力”:诗人感慨如果能像飞驰的车轮一样容易离去,那是因为借助了风的力量。这里诗人借飞轮和风力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摆脱当前孤独、寂寞处境的渴望,希望能借助某种力量离开这个让他感到孤独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学古诗》

下一篇:南北朝·何逊《赠诸游旧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