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zhēng
rén
fēn
bié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何逊浏览量:2
shí
qīn
bīn
zhù
zhēng
rén
liǎn
ér
qiān
hòu
chū
xiāo
guān
zhuī
bīng
qiě
dāng
héng
xíng
shuí
lùn
guǒ
shī

译文

黄昏时分,天色凄迷黯淡。亲友和宾客都伫立在路旁。征人整理好行装,即将出发。儿女们牵着征人的衣襟哭泣。侦察骑兵开出萧关。后续的追兵开赴马邑。暂且应当奋勇杀敌,横扫敌军。谁还会去谈论是否要马革裹尸还。

逐句剖析

"凄凄日暮时":黄昏时分,天色凄迷黯淡。

"亲宾俱竚立":亲友和宾客都伫立在路旁。

"征人拔敛起":征人整理好行装,即将出发。

"儿女牵衣泣":儿女们牵着征人的衣襟哭泣。

"候骑出萧关":侦察骑兵开出萧关。

# 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国原县东南,汉魏以来为我国西北边塞要地。,候骑:侦骑。

"追兵赴马邑":后续的追兵开赴马邑。

# 马邑:秦筑城,汉置县,故城在今为山西朔州市,是秦汉以来我北边要地。

"且当横行去":暂且应当奋勇杀敌,横扫敌军。

# 横行:谓纵横驰骋于敌阵中。

"谁论裹尸入":谁还会去谈论是否要马革裹尸还。

# 裹尸:谓战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见征人分别》是南朝梁诗人何逊的五言古诗。以征人离别场景为落笔点,凭借“日暮伫立”“儿女牵衣”等细节,勾勒出个体命运的悲怆。全诗巧妙融合白描手法与情感张力,既用“拔剑起”展现征人毅然决绝之态,又以“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描绘出军事行动的紧迫氛围。结尾“谁论裹尸入”的反诘句式,打破传统离别诗的固有范式,让悲苦氛围与豪迈气概相互交融。诗人选取第三者视角进行叙事,借助环境渲染与人物语言交织的技法,为唐代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此作在何逊的诗集中,以其雄健风格独树一帜,彰显出南北朝诗歌情感表达的丰富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诗人

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的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少典实,重声律,追求清丽婉转。其诗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为杜甫所推许。主要作品有《石头答庾郎丹诗》《与胡兴安夜别》《与衡山侯与妇书》等。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今人有《何逊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边塞征人离别与壮志​​的​​五言古诗​​,借​​暮色送别、拔剑自誓​​的景象,写出了战争背景下个体命运与家国大义的激烈碰撞,全诗通过征人拔剑、儿女垂泪、军队疾驰等动态场景,既展现战争对家庭的撕裂,又歌颂个体为国捐躯的决绝。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儿女牵衣泣”诗句描绘了征人即将出发时,儿女抓着衣襟痛哭的画面。表面写儿女的不舍,实则通过孩子的哭闹,侧面展现征人离别时的悲壮与家人的悲痛。

3. 分段赏析

“凄凄日暮时,亲宾俱伫立”。暮色苍茫,四野凄迷。送行的亲朋故旧、老老小小,已在悄然伫立。这个开头很具有感染力,好像幕一拉开,那场景的色调、布局、人物的情绪,便立即将你带进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之中,你不由得怀着紧张、不安的心情,期待着情节的发展。果然,主人公(征人)行动了,无疑他也被这种场面所感动,只见他拔剑而起,接着高举手中之剑,深情而庄严地向亲朋告别。他的壮志、勇气,他对亲宾诚挚的谢意,全都凝聚在此举之中。他的孩子对这一切也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父亲就要走却已经意识到了。孩子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了,可是这严肃沉重的气氛,又使他不敢像平时那样娇憨任性,啼叫呼喊,乃至坐地而闹,只是牵衣而泣(古时称有泪无声、或低声而哭为泣)。“泣”字在这里虽与押韵有关,但确也生动而真实地刻画出这个特定情景之下小孩子又依恋又胆怯的表情。这就使得整个场面变得更压抑、也更感人、更悲伤了。而最受触动的当然还是那位举剑辞行的壮士,这从他的反应中可以看出。他没有调头而去,更没有挥手呵喝,而是低下身来,开导、抚慰孩子,同时,也借此一抒自己的壮怀。侯骑,指巡逻侦察的骑兵;萧关,在今甘肃固原县东南;马邑,县名,故址在今山西朔县。二处都是古代的边疆要塞。“侯骑”两句写军队的行动,以示战线之长,军情之急。这正是男儿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时刻,怎能不顾国事,守在家中呢!“横行”一语出自《史记·季布列传》:“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诗中用此语,亦透露出征人的豪情壮志。《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援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诗的结尾把这个意思又翻进了一层,既表现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决心,而且就是战死沙场,也无须说什么“马革裹尸还葬”。气势磅礴,笔力劲峭。诗以一半的篇幅记叙征人晓喻儿女之言,大概作者也觉得这是最动人心弦的场面吧!这里岂止表现了壮士的豪迈之气,更显出他的怜子之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鲁迅《答客诮》)。这位拔剑而起的征人,正是多情的豪杰,怜子的丈夫,“回眸时看小于菟”的“猛虎”,可以说是鲁迅先生这首诗的一个绝妙的例证。唯其如此,这个形象才更完美、更真实、更有生活情味,因而也更感人。这种多侧面的描写,比起那些只写“投驱报明主”,或者“临死不顾生”的诗,应该说是一个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于那些将悲壮豪放、立功报国和思亲怀人、故土情深,融为一体的唐代边塞诗的创作,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 作品点评

诗人常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所见所闻,却能在简洁的叙事中,通过环境氛围的烘托和典型的人物动作、神情与对话的刻画,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将个人情感自然融入叙事的创作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颇学阴何苦用心"自勉的杜甫,在其"目击成诗"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中,便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技巧,只是诗圣的笔力更为老练,艺术造诣更为高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刘义庆《谢公泛海》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鬬鸡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