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响南窗":竹叶在南边的窗户前发出声响,
"月光照东壁":月光洒在东边的墙壁上。
"谁知夜独觉":有谁知道在深夜独自醒来,
"枕前双泪滴":枕边滴下了两行泪水。
南朝梁诗人
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的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少典实,重声律,追求清丽婉转。其诗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为杜甫所推许。主要作品有《石头答庾郎丹诗》《与胡兴安夜别》《与衡山侯与妇书》等。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今人有《何逊集校注》。
1. 分段赏析
“竹叶响南窗”这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景象。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诗人通过“响南窗”三字,不仅写出了声音的来源,还巧妙地将读者的视角引向闺房的南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清冷的氛围。竹叶的声响在寂静中更显孤独,为下文抒发闺怨之情做了铺垫,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闺中女子在夜深人静时的那份孤寂与敏感。“月光照东壁”这句承接上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环境。月光如水,洒在东边的墙壁上,清冷而明亮。月光的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更增添了几分凄清的意境。月光的清冷与竹叶的声响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更加静谧而幽深。同时,月光的照耀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夜已深沉,而闺中女子却难以入睡,这种对比更突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为下文的情感爆发埋下了伏笔。“谁知夜独觉”这句诗由景入情,直接点明了闺中女子的孤独与失眠。在这样的深夜,竹叶的声响和月光的照耀都未能让她安然入睡,反而让她更加清醒地感受到夜的漫长与寂静。一个“独”字,深刻地写出了女子的孤独无依,她独自一人面对这寂静的夜晚,内心的寂寞与思念在无人知晓的深夜里愈发浓烈。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更加深沉,也让读者对女子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同情与关注。“枕前双泪滴”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经过前面的铺垫,女子的思念与孤独终于在这一刻爆发。她在深夜醒来,面对着寂静的房间,心中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滴落在枕边。一个“双”字,不仅写出了泪水的多,更突出了女子内心的悲痛与无奈。泪水的滴落,是她内心情感的宣泄,也是对远方之人深深的牵挂与思念。这句诗简洁而直接,却将闺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登玄畅楼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