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江上雪":江面上的雪真是惹人怜惜,
"回风起复灭":被回旋的风吹起又消散。
"本欲映梅花":它原本想衬托梅花的清雅,
"翻悲似玉屑":却反而像玉屑般徒然消逝,令人伤感。
"朝莺日弄响":清晨的黄莺在阳光下啼鸣,
"暮条行可结":傍晚的柳条已能编结成环。
"咸言不适时":人们都说这雪来得不合时令,
"安知非矫节":怎知它不是故意彰显自己的高洁呢。
南朝梁诗人
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的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少典实,重声律,追求清丽婉转。其诗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为杜甫所推许。主要作品有《石头答庾郎丹诗》《与胡兴安夜别》《与衡山侯与妇书》等。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今人有《何逊集校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咏物抒情诗。诗人何逊以春雪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联想,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全诗以雪喻人,在描绘春雪短暂美丽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体现了南北朝文人托物言志的创作特点。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欲映梅花”,运用了用典手法,其典故源自南朝刘宋时期陆凯的《赠范晔诗》,典故原文“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故背景——陆凯与范晔是好友,两人分隔南北。陆凯在江南折下梅花,托驿使带给远在陇头的范晔,以梅花象征高洁的友情和春天的生机,成为后世传颂的“寄梅”佳话。此句借梅花与雪的经典组合,隐喻诗人对品格的追求。比喻:“翻悲似玉屑”,将春雪比作“玉屑”,既突出其晶莹剔透之美,又通过“悲”字赋予喻体以情感色彩,形成反差。直抒胸臆:“从君觅一醉,敢告慰农辙”,以质朴恳切之语,既流露出与族人共饮遣怀的率真,又暗含对躬耕辛劳的体恤之意,在看似平淡的邀约中寄寓了深厚的手足之情。对仗:“朝莺日弄响,暮条行可结”,“朝”对“暮”,分别代表清晨与傍晚,形成时间上的自然对仗;“莺”对“条”,“莺”是动物意象,“条”是植物意象,均属自然景物,形式上平仄相对,内容上通过昼夜景象比较强化春雪转瞬即逝的特点。对比:“朝莺日弄响,暮条行可结”,通过时间上的对比(朝/暮)和意象的反差(莺鸣的生机/枝条冰结的肃杀),凸显春雪与季节的冲突。白昼莺啼本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暮色中枝条却被冰雪冻结,形成强烈的感官对比,暗喻春雪虽美却违背时令。虚实结合:“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映梅花”是虚写想象,“似玉屑”是实写眼前雪粒的冰冷现实。虚实转换间,诗人从浪漫期待跌入现实悲凉,表达了对春雪不合时宜的惋惜。
3. 分段赏析
“可怜江上雪,回风起复灭”以动态笔法描绘春雪飘零之景。“可怜”二字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含怜惜又带惆怅。诗人捕捉到江雪在回旋风中忽起忽落的瞬间,用“起复灭”三字生动展现春雪的脆弱易逝,暗喻人生无常。“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运用转折手法深化意境。春雪本欲与梅花相映成趣,却因消融过快而化作悲凉的玉屑。这里“映梅花”是传统审美意象的继承,“似玉屑”则创新地将雪比作破碎的美玉,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强化了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婉之情。“朝莺日弄响,暮条行可结”转入春日典型意象的并置描写。清晨黄莺鸣啭与日暮柳条可结形成昼夜对照,既展现春日的生机,又以“暮条”暗示时光流逝。诗人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在明快的春景中暗藏光阴荏苒的忧思。“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以议论作结,体现哲理性思考。众人皆言春雪不合时令,诗人却反诘“安知非矫节”,赋予春雪以坚守节操的品格。这种反常规的思考,既为春雪正名,又寄托了诗人对特立独行品格的赞赏,使咏物诗升华为言志之作。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拟咏怀诗 十》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集周公处连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