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朝代:南北朝作者:萧纲浏览量:2
wǎn
zhào
kōng
cǎi
lián
chéng
wǎn
huī
fēng
nán
lián
duō
zhāi
wèi
zhào
dòng
róng
luò
chuán
bái
fēi
bàng
rào
wàn
líng
jiǎo
yuǎn
qiān

译文

落日映照在水边的礁石上,采莲女沐浴在余晖中。风起时湖面划动很困难,莲子太多采了也不见稀少。木桨摇动,时而有荷花瓣落下,小船慢慢移动旁边偶有白鹭飞过。荷丝绕上采莲人手腕,菱角会牵扯着衣襟。

逐句剖析

"晚日照空矶":落日映照在水边的礁石上,

# 空矶:空旷的石矶。矶,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晚日:夕阳。傍晚的太阳。

"采莲承晚晖":采莲女沐浴在余晖中。

# 晚晖:傍晚的余晖。傍晚的日光;斜阳。,承:承接。承受。

"风起湖难度":风起时湖面划动很困难,

# 度:一作渡。

"莲多摘未稀":莲子太多采了也不见稀少。

# 摘未稀:摘下莲蓬也没有显得稀疏。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又称“莲房”。

"棹动芙蓉落":木桨摇动,时而有荷花瓣落下,

# 芙蓉:荷花的别名。,棹动:船棹摇动。棹,长的船桨,泛指船桨或船。

"船移白鹭飞":小船慢慢移动旁边偶有白鹭飞过。

# 白鹭:白色的鹭鸶。鹳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船移:舟船移动。

"荷丝傍绕腕":荷丝绕上采莲人手腕,

# 绕腕:缠绕手腕。,傍:在旁边。依附。,荷丝:荷叶折断后扯出粘丝。【汉典】即藕丝。

"菱角远牵衣":菱角会牵扯着衣襟。

# 远牵衣:远远地牵扯衣服。,菱角:菱的果实。亦指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莲曲》是南北朝时期萧纲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围绕采莲这一活动,展现了宫廷文人眼中的采莲场景与悠然情致。诗中描绘了傍晚阳光洒落矶石,采莲人在余晖中劳作;风起时湖面难行,莲花虽多却未采稀;船桨划动,芙蓉飘落,船移惊飞白鹭;荷丝缠绕手腕,菱角牵扯衣裳等画面。运用白描,简洁勾勒出采莲的动态过程与优美景致;动静结合,“棹动”“船移”为动,“晚日照空矶”等为静,相互映衬。此作品在南北朝诗歌中,以细腻笔触与精巧构思,展现出独特的采莲画面,体现出萧纲诗歌注重描绘、追求美感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第二位皇帝

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南朝梁皇帝。字世缵,小字六通,庙号太宗,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中大通三年因长兄萧统早死而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被侯景立为帝,形同傀儡。后被废杀。萧纲常与文士徐摛、庾肩吾等,以轻靡绮艳的文辞描写宫廷生活,时称“宫体诗”。其诗作篇章之富,居六朝诗人之首,辞藻鲜丽,抒情写景,俱甚精切,对新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文富丽精巧。所著《昭明太子传》《礼大义》《法宝连璧》等,大多佚失。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采莲的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江南采莲的优美画面,通过描写晚日、空矶、采莲人、风起湖面、莲花、白鹭等景象,展现了采莲的劳动场景和江南水乡风光,营造出悠然闲适的氛围,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诗歌开篇“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描绘了夕阳照耀着空旷的石矶,采莲女在晚霞中开始劳作的场景,为全诗奠定了柔和、静谧的氛围,点明时间与事件。“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则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环境变化与采莲过程的进展。“风起湖难渡”承接上文傍晚时分的情境,将笔触从静态的景色描写转向动态的环境变化,暗示天色渐晚、风力渐强,湖面不再平静,给采莲增添了困难;“莲多采未稀”既承接了“采莲”这一行为,又开启下文对采莲过程中更多细节的刻画,体现出尽管莲花繁多,但采莲工作仍在继续,且未取得明显成果,引发读者对后续采莲情形的好奇,。细节描写:“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中,“棹动”“船移”两个动态细节,精准地捕捉了采莲女划船时的动作;随着船桨划动,“芙蓉落”,粉红的莲花纷纷飘落,“白鹭飞”,受惊的白鹭扑棱棱飞起,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采莲过程中周围景物的变化。对偶:“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风起”对“莲多”,一个是环境变化,一个是莲花的状态;“湖难度”对“采未稀”,分别描述了湖面状况和采莲成果,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在内容上相互映衬,突出了采莲时面临的困难与进展。“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棹动”与“船移”相对,均表现船的动态;“芙蓉落”和“白鹭飞”相对,描绘了因船行而引发的周围景物的变化,两组词语相互对应,使诗句在节奏上富有韵律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起首四句,以平淡的笔触缓缓道来,未作刻意雕琢。“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在薄暮时分,粼粼清波之上,田田莲叶之间,夕阳的余晖倾洒在空旷的石矶上,采莲人怀着兴致,准备荡舟采莲。“晚日”与“空矶”,既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更勾勒出一片空阔、静谧的背景。“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诗人的目光从岸边延伸至湖面。此时,湖面上晚风轻拂,水波荡漾,小舟在水面起伏摇曳。随着小舟前行,渐渐驶入莲塘,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一片繁茂丛生的莲花。“莲多采未稀”这句,是诗人初入莲塘时获得的整体印象。它看似是笼统的概括,实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后续内容皆围绕此句铺展。从结构上看,此句在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从岸到湖的描写,又自然引出下文对莲塘具体景象的描绘。承接第四句,诗人紧扣“莲多”之意进一步生发。诗人如同拉近镜头,将目光聚焦于莲塘深处,细致描摹小船在莲花丛中穿行的姿态。诗人从细微处着笔,从行船的艰难以及主人公身处其中的感受两个维度进行刻画。“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前一句并不直接描绘莲花的茂密,而是通过一个细节来展现:在莲花丛中,行动受限,轻轻划动船桨,便使得莲花纷纷掉落。后一句则从侧面渲染,暗示莲塘的幽深。小船缓缓移动,突然惊起一群白鹭,打破了莲塘的宁静,让人意识到已身处莲塘深处。这两句诗虽未直接出现“密”“茂”“幽”“深”等字词,但其中的情境与韵味却跃然眼前。“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此句着重刻画主人公在莲塘中的感受。在莲塘中行船本就艰难,主人公需格外小心。然而,四周莲丝缠绕,菱角飘浮,不时钩住衣裳,令人进退维谷。这四句诗,精准抓取了几个典型细节,生动细腻地描绘出“莲多采未稀”的独特场景。若以绘画作比,这四句犹如工笔画般,精心勾勒,力求逼真。而且这四句皆为对偶,对仗工整自然,毫无刻意雕琢的生硬之感,堪称全诗中融情于景的经典语句。

4. 作品点评

《采莲曲》是南朝梁萧纲所作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新自然、平易流畅,颇具浓郁的民歌风味。全诗以写景为主,却在字里行间含蓄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江淹《古离别》

下一篇:南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