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淹浏览量:2
yuǎn
jūn
bié
zhě
nǎi
zhì
yàn
mén
guān
huáng
yún
qiān
yóu
shí
huán
sòng
jūn
zuó
yán
qián
tuán
huì
cǎo
wǎn
suǒ
bēi
dào
hán
jūn
zài
tiān
qiè
shēn
cháng
bié
yuàn
jiàn
yán
qióng
shù
zhī
shuǐ
píng
suǒ
zhōng
chǔ
yáo
hàn
fēng
fēi
wèi
zhì
jìn
zào
èr
yóu
lán
zhū
chéng
cǎi
cuò
zhī
biàn
qióng
gōng
jué
wéi
yīn
màn
zhī
tài
é
méi
tóng
mào
ér
dòng
fāng
cǎo
nìng
gòng
ér
jiē
yuè
hún
rán
zhì
shì
zhī
zhū
xián
zhì
suǒ
lùn
gān
ér
xīn
hào
dān
ér
fēi
suǒ
wèi
tōng
fāng
guǎng
广
shù
hào
yuǎn
jiān
ài
zhě
zāi
nǎi
gōng
gàn
zhòng
xuān
zhī
lùn
jiā
yǒu
zhí
ān
rén
shì
héng
zhī
píng
rén
jiǎo
kàng
kuàng
shū
zhě
yòu
guì
yuǎn
jiàn
jìn
rén
zhī
cháng
qíng
zhòng
ěr
qīng
zhī
héng
shì
hán
dān
tuō
shì
jiǎ
lùn
zōng
xiào
rán
yán
zhī
xīng
liàng
fēi
xiòng
dàn
guān
西
xià
hǎn
tóng
wài
jiāng
nán
wéi
xuán
huáng
jīng
wěi
zhī
biàn
jīn
chén
zhī
shū
wéi
měi
jiān
shàn
ér
jīn
zuò
sān
shí
shǒu
shī
xiào
wén
suī
pǐn
zǎo
yuān
liú
shù
guāi
shāng
què
yún
ěr

译文

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黄云遮蔽了千里大地,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送别恍如昨日情景,檐前露珠却已凝结成圆珠般。不叹惜蕙草衰残凋零,只担忧你征途道路苦寒。你远在天涯一方,我注定要长久地与你离散。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楚国的歌谣与汉代的诗风。本就不是同一种风格。曹魏的体制和晋代的创作。固然也属于两种体裁。这就像蓝色和红色交织成绚丽的色彩。错综复杂的变化没有穷尽。五音中的宫调与角调组合成音乐。婉转柔美的姿态没有穷尽。所以,女子的蛾眉纵使形貌不同。却都能打动人心。香草纵然香气各异。却都能愉悦人的灵魂。难道不是这样吗。至于世上的诸多贤者。各自沉迷于自己的偏好。没有人不是只谈论甘美而厌恶辛辣。喜爱丹砂之色而否定素白。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通达大度、博采众长吗。各家各有偏向。甚至像刘桢、王粲的文论。各人都有自己的主见。潘岳、陆机的评论。各自树立了独特的观点和倾向。更何况与他们不同的人呢。另外,看重古代的事物而轻视当下。是人的常情。相信传闻而忽视亲眼所见。是世人的通病。因此,就像邯郸学步的故事假托于李奇。嵇康的言论借重于嵇康。都是这种风气的体现。不过,五言诗的兴起。想来不是远古就有的。但关西与邺下的诗风。已然很少相同。黄河以南与江南地区的创作方法。也颇为不同。所以,就像经纬线有玄黄之分。金箔与碧色有浮沉之别。我认为它们也各有其美,都值得欣赏。如今我作三十首诗。效仿这些文体。虽然不足以品评诗歌的源流。但愿也不至于违背对诗歌的探讨吧。

逐句剖析

"远与君别者":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

"乃至雁门关":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

# 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境内。关址在代县西北雁门山上。山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大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之日雁门关。是我国北方古代有名的军事重地。,乃至:竟至。

"黄云蔽千里":黄云遮蔽了千里大地,

# 蔽:遮盖,挡。,黄云:指尘埃和云彩相连形成的景象。

"游子何时还":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这里指思妇的丈夫。

"送君如昨日":送别恍如昨日情景,

"檐前露已团":檐前露珠却已凝结成圆珠般。

# 团:圆。

"不惜蕙草晚":不叹惜蕙草衰残凋零,

# 蕙草:香草名,秋初开红花,很香,俗名佩兰。

"所悲道里寒":只担忧你征途道路苦寒。

# 道里:路程,途中。

"君在天一涯":你远在天涯一方,

"妾身长别离":我注定要长久地与你离散。

"愿一见颜色":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

# 见颜色:指见上丈夫一面。颜色,容貌。

"不异琼树枝":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

# 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琼树:传说中仙山上的树。,不异:相同。

"菟丝及水萍":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

# 萍:即浮萍,又称“青萍”,水生植物,叶浮水面上,下面有一条根。,菟丝:菟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柔,呈丝状,常缠绕在树木或其他作物上生长。

"所寄终不移":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 所寄:萍寄托于水,菟丝寄托于树。寄:寄托。

"夫楚谣汉风":楚国的歌谣与汉代的诗风。

"既非一骨":本就不是同一种风格。

"魏制晋造":曹魏的体制和晋代的创作。

"固亦二体":固然也属于两种体裁。

"璧犹蓝朱成彩":这就像蓝色和红色交织成绚丽的色彩。

"杂错之变无穷":错综复杂的变化没有穷尽。

"宫角为音":五音中的宫调与角调组合成音乐。

"靡曼之态不极":婉转柔美的姿态没有穷尽。

"故蛾眉讵同貌":所以,女子的蛾眉纵使形貌不同。

"而俱动于魄":却都能打动人心。

"芳草宁共气":香草纵然香气各异。

"而皆悦于魂":却都能愉悦人的灵魂。

"不其然欤":难道不是这样吗。

"至于世之诸贤":至于世上的诸多贤者。

"各滞所迷":各自沉迷于自己的偏好。

"莫不论甘而忌辛":没有人不是只谈论甘美而厌恶辛辣。

"好丹而非素":喜爱丹砂之色而否定素白。

"岂所谓通方广恕":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通达大度、博采众长吗。

"好远兼爱者哉":各家各有偏向。

"乃及公干、":甚至像刘桢、

"仲宣之论":王粲的文论。

"家有曲直":各人都有自己的主见。

"安仁、":潘岳、

"士衡之评":陆机的评论。

"人立矫抗":各自树立了独特的观点和倾向。

"况复殊于此者乎":更何况与他们不同的人呢。

"又贵远贱近":另外,看重古代的事物而轻视当下。

"人之常情":是人的常情。

"重耳轻目":相信传闻而忽视亲眼所见。

"俗之恒蔽":是世人的通病。

"是以邯郸托曲于李奇":因此,就像邯郸学步的故事假托于李奇。

"士季假论于嗣宗":嵇康的言论借重于嵇康。

"此其效也":都是这种风气的体现。

"然五言之兴":不过,五言诗的兴起。

"谅非夐古":想来不是远古就有的。

"但关西邺下":但关西与邺下的诗风。

"既已罕同":已然很少相同。

"河外江南":黄河以南与江南地区的创作方法。

"颇为异法":也颇为不同。

"故玄黄经纬之辨":所以,就像经纬线有玄黄之分。

"金碧浮沉之殊":金箔与碧色有浮沉之别。

"仆以为亦各具美兼善而已":我认为它们也各有其美,都值得欣赏。

"今作三十首诗":如今我作三十首诗。

"敩其文体":效仿这些文体。

"虽不足品藻渊流":虽然不足以品评诗歌的源流。

"庶亦无乖商搉云尔":但愿也不至于违背对诗歌的探讨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离别》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首五言乐府诗,为《杂体诗三十首》之首。诗中起首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夫君分别的缘由及对方远行的处所,接着二句通过勾勒塞外的荒芜景象,展现思妇的愁绪;随后四句进一步点明分离时间的久长,再以二句描绘女主人公泪落如雨时倾诉的失望与哀怨;最后四句则抒发其内心的愿望与坚定誓言。全诗采用倾诉的口吻,极具抒情色彩,语言浅近自然,呈现出家常般的亲切之感,虽为摹仿之作却独具特色,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古离别》是江淹所作,诗人素喜拟古,遂创作三十首拟汉、魏、晋、宋诸家的五言诗,总称“杂体诗三十首”,此诗为其中第一首,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离别诗。诗歌以诉说口吻描绘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至塞外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倾诉分离之久的失望哀怨,表达对团聚的渴望与坚贞誓言,语言浅白自然,抒情浓郁。

2. 写作手法

化用:“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化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原典以浮云遮蔽白日喻指游子变心不归,此处以“黄云蔽千里”替代“浮云蔽白日”,既保留“游子不归”的怅惘,又以塞外特有的黄沙蔽空景象,贴合丈夫远在边境的情境,使思念更具地域苍凉感;“君在天一涯”化用《古诗》“各在天一涯”,原句写两地相隔遥远,此处直接取用“天一涯”,强化夫妻分隔天涯的孤绝感,与“长别离”呼应,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时间上的无尽煎熬。比喻:“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中,以“蕙草”比喻女主人公自身,蕙草经时衰败暗喻自己容颜渐老,她不怜惜蕙草(自身)的衰老,用自然物象作喻,使情感表达更形象含蓄。双关:首句“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中“远”字双关,既实写丈夫征戍之地雁门关(今山西代县,汉魏边境)的空间遥远,又虚指分离时光的久长,一词两意,开篇即勾连时空双重愁绪,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以突兀的“远”字先声夺人,既点明空间距离的遥远——丈夫远至雁门关(今山西代县,汉魏时为北方边境),亦暗喻分离时间的久长,似感情火山喷薄而出,奠定全诗悲凉基调。紧接着“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之意,以塞外常见的“黄云蔽千里”景象,勾勒出苍凉苍茫的空间背景,既显出游子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又自然引出女主人公“游子何时还”的忧思,将她沉浸于离别情景的思念之情娓娓道来。“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四句则转入时间维度的铺陈。“送君如昨日”与“游子何时还”意脉贯通,极言时光飞逝,女主人公惊觉檐前露珠已成团(“露已团”),才意识到分离已久。“蕙草晚”以香草凋零自比容貌衰老,然而她笔锋一转,以“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直抒胸臆:不怜惜自身年华流逝,唯担忧远方征夫路途苦寒。这一“不惜”与“所悲”的对比,细腻展现了从“惜”到“不惜”的心理波动,将对丈夫的温柔体贴与深情牵挂曲曲传出。“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二句换韵,情感亦随之递进。“天一涯”化用《古诗》“各在天一涯”,极言空间阻隔之远;“长别离”则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时间上的无尽煎熬,往复回环的句式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强化了别离的痛苦与失望哀怨之情。继而“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以强烈的祈愿直抵人心:“一见颜色”本是寻常夫妻间的小事,在此却成为女主人公的最大渴望,且以“琼树枝”(仙树枝,喻姿质美好,典出《苏李诗》“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为喻,直言相见之愿若能实现,便如得仙枝疗愈忧思,足见思夫之情的炽烈与迫切。诗的结尾“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以比兴手法收束,“菟丝”省略“女萝”,化用《古诗》“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以藤蔓依附、水萍相依的意象,誓言对丈夫的忠贞不渝。这一宣誓不仅将情感从自愁自叹中解脱,更以“所寄终不移”的坚定,展现出对丈夫的深情慰藉与温柔敦厚的体贴,使全诗在深情与坚韧中收束。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诉说口吻展开,极具抒情性,语言浅近自然,透着家常般的亲切之感。诗中化用《古诗十九首》若干语句,却熔铸得浑然天成。虽为摹拟之作,却与原作不雷同,独具独立的审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过去、现实与未来交织起来,以情贯之,把思妇怀人的情怀写得深婉缠绵。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韦凤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二)》

下一篇:南北朝·萧纲《采莲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