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与君别者":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
"乃至雁门关":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
# 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境内。关址在代县西北雁门山上。山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大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之日雁门关。是我国北方古代有名的军事重地。,乃至:竟至。
"黄云蔽千里":黄云遮蔽了千里大地,
# 蔽:遮盖,挡。,黄云:指尘埃和云彩相连形成的景象。
"游子何时还":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这里指思妇的丈夫。
"送君如昨日":送别恍如昨日情景,
"檐前露已团":檐前露珠却已凝结成圆珠般。
# 团:圆。
"不惜蕙草晚":不叹惜蕙草衰残凋零,
# 蕙草:香草名,秋初开红花,很香,俗名佩兰。
"所悲道里寒":只担忧你征途道路苦寒。
# 道里:路程,途中。
"君在天一涯":你远在天涯一方,
"妾身长别离":我注定要长久地与你离散。
"愿一见颜色":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
# 见颜色:指见上丈夫一面。颜色,容貌。
"不异琼树枝":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
# 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琼树:传说中仙山上的树。,不异:相同。
"菟丝及水萍":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
# 萍:即浮萍,又称“青萍”,水生植物,叶浮水面上,下面有一条根。,菟丝:菟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柔,呈丝状,常缠绕在树木或其他作物上生长。
"所寄终不移":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 所寄:萍寄托于水,菟丝寄托于树。寄:寄托。
"夫楚谣汉风":楚国的歌谣与汉代的诗风。
"既非一骨":本就不是同一种风格。
"魏制晋造":曹魏的体制和晋代的创作。
"固亦二体":固然也属于两种体裁。
"璧犹蓝朱成彩":这就像蓝色和红色交织成绚丽的色彩。
"杂错之变无穷":错综复杂的变化没有穷尽。
"宫角为音":五音中的宫调与角调组合成音乐。
"靡曼之态不极":婉转柔美的姿态没有穷尽。
"故蛾眉讵同貌":所以,女子的蛾眉纵使形貌不同。
"而俱动于魄":却都能打动人心。
"芳草宁共气":香草纵然香气各异。
"而皆悦于魂":却都能愉悦人的灵魂。
"不其然欤":难道不是这样吗。
"至于世之诸贤":至于世上的诸多贤者。
"各滞所迷":各自沉迷于自己的偏好。
"莫不论甘而忌辛":没有人不是只谈论甘美而厌恶辛辣。
"好丹而非素":喜爱丹砂之色而否定素白。
"岂所谓通方广恕":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通达大度、博采众长吗。
"好远兼爱者哉":各家各有偏向。
"乃及公干、":甚至像刘桢、
"仲宣之论":王粲的文论。
"家有曲直":各人都有自己的主见。
"安仁、":潘岳、
"士衡之评":陆机的评论。
"人立矫抗":各自树立了独特的观点和倾向。
"况复殊于此者乎":更何况与他们不同的人呢。
"又贵远贱近":另外,看重古代的事物而轻视当下。
"人之常情":是人的常情。
"重耳轻目":相信传闻而忽视亲眼所见。
"俗之恒蔽":是世人的通病。
"是以邯郸托曲于李奇":因此,就像邯郸学步的故事假托于李奇。
"士季假论于嗣宗":嵇康的言论借重于嵇康。
"此其效也":都是这种风气的体现。
"然五言之兴":不过,五言诗的兴起。
"谅非夐古":想来不是远古就有的。
"但关西邺下":但关西与邺下的诗风。
"既已罕同":已然很少相同。
"河外江南":黄河以南与江南地区的创作方法。
"颇为异法":也颇为不同。
"故玄黄经纬之辨":所以,就像经纬线有玄黄之分。
"金碧浮沉之殊":金箔与碧色有浮沉之别。
"仆以为亦各具美兼善而已":我认为它们也各有其美,都值得欣赏。
"今作三十首诗":如今我作三十首诗。
"敩其文体":效仿这些文体。
"虽不足品藻渊流":虽然不足以品评诗歌的源流。
"庶亦无乖商搉云尔":但愿也不至于违背对诗歌的探讨吧。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离别诗。诗歌以诉说口吻描绘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至塞外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倾诉分离之久的失望哀怨,表达对团聚的渴望与坚贞誓言,语言浅白自然,抒情浓郁。
2. 写作手法
化用:“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化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原典以浮云遮蔽白日喻指游子变心不归,此处以“黄云蔽千里”替代“浮云蔽白日”,既保留“游子不归”的怅惘,又以塞外特有的黄沙蔽空景象,贴合丈夫远在边境的情境,使思念更具地域苍凉感;“君在天一涯”化用《古诗》“各在天一涯”,原句写两地相隔遥远,此处直接取用“天一涯”,强化夫妻分隔天涯的孤绝感,与“长别离”呼应,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时间上的无尽煎熬。比喻:“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中,以“蕙草”比喻女主人公自身,蕙草经时衰败暗喻自己容颜渐老,她不怜惜蕙草(自身)的衰老,用自然物象作喻,使情感表达更形象含蓄。双关:首句“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中“远”字双关,既实写丈夫征戍之地雁门关(今山西代县,汉魏边境)的空间遥远,又虚指分离时光的久长,一词两意,开篇即勾连时空双重愁绪,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以突兀的“远”字先声夺人,既点明空间距离的遥远——丈夫远至雁门关(今山西代县,汉魏时为北方边境),亦暗喻分离时间的久长,似感情火山喷薄而出,奠定全诗悲凉基调。紧接着“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之意,以塞外常见的“黄云蔽千里”景象,勾勒出苍凉苍茫的空间背景,既显出游子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又自然引出女主人公“游子何时还”的忧思,将她沉浸于离别情景的思念之情娓娓道来。“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四句则转入时间维度的铺陈。“送君如昨日”与“游子何时还”意脉贯通,极言时光飞逝,女主人公惊觉檐前露珠已成团(“露已团”),才意识到分离已久。“蕙草晚”以香草凋零自比容貌衰老,然而她笔锋一转,以“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直抒胸臆:不怜惜自身年华流逝,唯担忧远方征夫路途苦寒。这一“不惜”与“所悲”的对比,细腻展现了从“惜”到“不惜”的心理波动,将对丈夫的温柔体贴与深情牵挂曲曲传出。“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二句换韵,情感亦随之递进。“天一涯”化用《古诗》“各在天一涯”,极言空间阻隔之远;“长别离”则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时间上的无尽煎熬,往复回环的句式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强化了别离的痛苦与失望哀怨之情。继而“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以强烈的祈愿直抵人心:“一见颜色”本是寻常夫妻间的小事,在此却成为女主人公的最大渴望,且以“琼树枝”(仙树枝,喻姿质美好,典出《苏李诗》“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为喻,直言相见之愿若能实现,便如得仙枝疗愈忧思,足见思夫之情的炽烈与迫切。诗的结尾“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以比兴手法收束,“菟丝”省略“女萝”,化用《古诗》“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以藤蔓依附、水萍相依的意象,誓言对丈夫的忠贞不渝。这一宣誓不仅将情感从自愁自叹中解脱,更以“所寄终不移”的坚定,展现出对丈夫的深情慰藉与温柔敦厚的体贴,使全诗在深情与坚韧中收束。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诉说口吻展开,极具抒情性,语言浅近自然,透着家常般的亲切之感。诗中化用《古诗十九首》若干语句,却熔铸得浑然天成。虽为摹拟之作,却与原作不雷同,独具独立的审美价值。
#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过去、现实与未来交织起来,以情贯之,把思妇怀人的情怀写得深婉缠绵。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韦凤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上一篇: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二)》
下一篇:南北朝·萧纲《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