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吹朔雪":北风吹着塞外的雪,
# 胡风:北风。
"千里度龙山":跨越千里龙山而来。
# 龙山:即逴龙山,因地处极北,天气严寒。后遂用为咏雪之典。
"集君瑶台上":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
# 瑶台: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美玉砌的楼台。,君:国君。
"飞舞两楹前":风吹过后,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
# 楹:柱子。
"兹晨自为美":然而洁白的雪啊,
# 晨:清晨。,兹:这个。
"当避艳阳天":在春天的阳光下也无处躲避。
# 天:一作年。,避:躲避。
"艳阳桃李节":春天本是桃李争研斗艳之时,
# 节:季节。
"皎洁不成妍":皎洁的雪景也显得不那么艳丽了。
# 不成妍:不显得艳丽。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讽喻诗。诗歌描绘了胡地朔风裹挟大雪跨越千里飞临瑶台的奇景,通过“朔雪”与“桃李”的意象对比,以冰雪在艳阳下失去皎洁本色的自然现象,暗喻贤才若处非其时终难展抱负的讽喻主题。全诗借冰雪在温暖环境中的消融,含蓄揭示了个体价值与环境适配的深刻哲思。
2. 分段赏析
首联“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通过环境描写奠定全诗基调。“胡风”“朔雪”以简练的意象勾勒出北方边塞的严寒景象,“千里度龙山”表现风雪的浩荡之势,既突出气候的恶劣暗喻寒士奔赴京城的艰辛历程,也为后文雪花的动态描写埋下伏笔。颔联“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聚焦雪花的具体动态。“集”与“飞舞”形成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雪花从远方飘至瑶台,又在楹前翩跹,此联以细腻的笔触展现雪花的轻盈姿态,同时“瑶台”“两楹”暗示了贵族居所的华美环境,瑶台玉阶的温润背景与凛冽朔雪形成意象对撞,既暗示诗人跻身朝廷的理想,更凸显寒门士子与贵族阶层的环境反差,为后文的情感转折作铺垫。颈联“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转入哲思转折。“自为美”强调雪之高洁本色,而“避”字揭示其与艳阳的天然相斥,构成自然现象与人生境遇的双重隐喻:既指冰雪逢暖必融的物理规律,更暗喻清高品性在现实权势前的必然退场。尾联“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以桃李秾艳反衬雪色孤贞又以“皎洁”与“艳阳”的意象对比:当世俗的绚丽被奉为主流,至纯至洁反成异类。末两句以对比手法强化主题:艳阳时节桃李争艳,雪花的皎洁反失光彩。诗人借自然现象暗喻人生际遇,揭示高洁品格难容于世的困境。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为一节,该节中每两句分别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整体结构来看,简洁明了且严谨有致,没有冗余的枝节,也无繁复的铺陈,极为凝练。其诗意十分清晰直白,毫无隐晦曲折之处;不过层次分明,转折清晰。虽然这首诗有模仿前人的痕迹,但在鲍照的诗作集中,它却是一首经过精心构思和刻意雕琢的作品。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江上曲》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同谢谘议咏铜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