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dōng
yín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浏览量:2
zhǔ
rén
qiě
xuān
jiàn
yán
běn
hán
xiāng
shì
chū
shēn
méng
hàn
ēn
shǐ
suí
zhāng
xiào
wèi
zhào
dào
yuán
hòu
zhú
qīng
chē
zhuī
chū
sài
yuán
gèn
wàn
níng
suì
yóu
bēn
jìn
ān
jiǎ
xīn
liáng
wēn
jiāng
jūn
xià
shì
hǎn
cún
shí
shì
zhāo
shuí
lùn
shào
zhuàng
jiā
qióng
lǎo
huán
mén
yāo
lián
kuí
huò
zhàng
tún
gōu
shàng
yīng
jīn
jiàn
zhōng
yuán
jié
qiān
zǎi
hèn
kōng
bǎi
nián
yuàn
jūn
liàn
jūn
xuān
yuàn
chuí
jìn
zhǔ
huì
kuì
tián
hún

译文

大人啊,请不要这么大声的喝斥我呀,小人有话要说。我虽出身贫寒,但却被官家征入行伍。先参加的是张骞将军的队伍,在黄河源头一带征战。后来又追随李蔡轻车将军,把敌人赶出我们的边塞。最近的路,我们也走了万里,最安静的年头,也多次奔命。我们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鞍甲上面,我们所有的才思都历尽了严寒酷暑。但是随着主将的去世,那些旧部即便侥幸没有战死也都如我一样无功而散。朝廷上的时事,可谓风云变幻,我们的论功行赏还有谁来关注。年轻力壮的时候离开家乡为国征战,年老体衰、穷困潦倒时才返回家乡,无依无靠。只能拿着腰镰收割些野菜,拄着拐杖,放养几只小鸡小猪,勉强填塞饥肠糊口。想当初我年富力强如鞲上鹰,看现在佝偻虚弱似槛中猿。我自问平生于国于家无愧,却堪叹落得如此境地。弃席思念晋文公的珍惜,疲马留恋田子方的收留。那么也希望大人您像晋文公一样君王不忘旧臣,和田子方一样垂怜垂怜小人。

逐句剖析

"主人且勿喧":大人啊,请不要这么大声的喝斥我呀,

# 喧:喧哗。

"贱子歌一言":小人有话要说。

# 贱子:老兵自谦的称呼,犹后来称“鄙人”。

"仆本寒乡士":我虽出身贫寒,

# 寒:贫寒。,仆:自谦之称。

"出身蒙汉恩":但却被官家征入行伍。

# 蒙汉恩:承蒙汉室的恩泽。汉,汉朝。

"始随张校尉":先参加的是张骞将军的队伍,

# 张校尉:西汉张骞,曾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击匈奴。《汉书》有传。

"召募到河源":在黄河源头一带征战。

# 河源:黄河源头,代指西北极边远的地方。张骞后来曾探查河源,但和出击匈奴是两回事。这里用来表示走得很远。,召募:这里指应募从军。

"后逐李轻车":后来又追随李蔡轻车将军,

# 李轻车:李蔡。汉飞将军李广从弟,曾为轻车将军,击匈奴右贤王有功。

"追虏出塞垣":把敌人赶出我们的边塞。

# 追虏出塞垣:“后逐”二句:以后又跟随轻车将军李蔡追击匈奴直到边关。逐,跟随、追随。李轻车,汉轻车将军李蔡,汉飞将军李广从弟,对匈奴作战有功。虏,指匈奴军队。塞垣,边关,泛指边塞地区。

"密途亘万里":最近的路,我们也走了万里,

# 亘:绵延。,密:近。

"宁岁犹七奔":最安静的年头,也多次奔命。

# 宁岁犹七奔:“密涂”二句:意为就是最近的路也走了万里,就是最安宁的年代也得多次奔波。涂,同“途”。密涂,近路。亘,绵延之意。宁岁,安宁的年头。七奔,指多次奔命。用《左传》成语:《左传·成公七年》:“吴始伐楚。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

"肌力尽鞍甲":我们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鞍甲上面,

# 肌力:肌肉和力气,这里指体力。

"心思历凉温":我们所有的才思都历尽了严寒酷暑。

# 历凉温:经历寒暑。凉温,犹言冷暖。

"将军既下世":但是随着主将的去世,

# 下世:去世。

"部曲亦罕存":那些旧部即便侥幸没有战死也都如我一样无功而散。

# 罕:稀少。,部曲:《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引《续汉书·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时事一朝异":朝廷上的时事,可谓风云变幻,

"孤绩谁复论":我们的论功行赏还有谁来关注。

# 孤绩:个人独有的功绩。

"少壮辞家去":年轻力壮的时候离开家乡为国征战,

"穷老还入门":年老体衰、穷困潦倒时才返回家乡,无依无靠。

"腰镰刈葵藿":只能拿着腰镰收割些野菜,

# 藿:豆叶。,葵:一种植物,可食用。,刈:割。

"倚杖牧鸡豚":拄着拐杖,放养几只小鸡小猪,勉强填塞饥肠糊口。

# 豚:猪。

"昔如鞲上鹰":想当初我年富力强如鞲上鹰,

# 鞲上鹰:打猎用鹰,鹰立在上。这里是用构上鹰比喻老兵昔日的勇武。鞲,皮革做的臂衣。

"今似槛中猿":看现在佝偻虚弱似槛中猿。

# 槛:圈兽类的栅栏。

"徒结千载恨":我自问平生于国于家无愧,

# 结:生成。,徒:空。

"空负百年怨":却堪叹落得如此境地。

# 负:背负。用晋文公事。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晋文公重耳流亡二十年,在终于可以返国为君时,要抛弃流亡时用过的笾豆、席蓐,怠慢患难与共的有功随从。大臣咎犯劝谏,文公方止。

"弃席思君幄":弃席思念晋文公的珍惜,

# 弃席思君幄:用晋文公事。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晋文公重耳流亡二十年,在终于可以返国为君时,要抛弃流亡时用过的笾豆、席蓐,怠慢患难与共的有功随从。大臣咎犯劝谏,文公方止。幄:帐幕。

"疲马恋君轩":疲马留恋田子方的收留。

# 疲马恋君轩:用田子方事。据《韩诗外传》卷八载,战国时魏人田子方见老马被弃于路,“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轩,车驾。

"愿垂晋主惠":那么也希望大人您像晋文公一样君王不忘旧臣,

"不愧田子魂":和田子方一样垂怜垂怜小人。

# 不愧田子魂:“愿垂”二句:希望君王不忘旧臣。晋主,指晋文公。田子魂,田子方的魂灵。一说“魂”通“云”,指田子方讲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东武吟》由南北朝文学家鲍照所作,出自《汉魏晋南北朝诗》。诗人以细腻笔触,借老兵之口娓娓道来,生动勾勒出汉代有功将士暮年还乡后的困顿处境,以及其内心交织的怨愤与期盼,深刻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苛重,真实展现出征夫戍卒的悲惨命运。诗歌开篇便浓墨重彩地铺陈老兵辗转南北、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细致刻画其历经九死一生、饱尝艰辛的战斗岁月。继而笔锋一转,聚焦于老兵垂暮之年遭朝廷弃置的凄凉境遇,将其困窘的生活状态与郁积于心的愤懑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歌收尾处,巧妙化用晋文公与田子方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老兵渴望被重用的殷切期盼,字里行间暗含对统治者薄情寡恩的讽谏之意。整首诗以第一人称自述贯穿始终,按照时间脉络徐徐展开,叙事自然流畅,语言质朴真挚,如老友闲话般亲切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代东武吟》由南北朝文学家鲍照所作。鲍照一生仕途坎坷、困顿潦倒,却始终怀着拳拳赤子之心,将家国命运系于己身。在《代东武吟》中,他巧妙假托汉代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兵口吻,以婉转含蓄之笔,讽谏当朝君主莫要辜负功臣,莫让有功之士寒心。这一创作,实则影射了当时名将檀道济的悲惨命运。元嘉八年(431年),檀道济奉命参与元嘉北伐,尽管全力救援滑台却未能成功,此举竟被宋文帝误解为“养寇自重” 。随着猜忌日深,元嘉十三年(436年),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惨遭宋文帝杀害。鲍照目睹这一悲剧,内心愤懑难平,遂借乐府古题,将对时局的忧虑、对功臣遭弃的痛心,悉数倾注于诗中,以笔为刃,直指时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代东武吟》是一首五言乐府诗,也是一首拟古题材的诗。假托汉代一位有军功的老人来叙事抒情,描写了这位老人的遭遇,批判了统治者的薄情寡恩,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对君主能任用贤才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用典:“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这里融合了两个典故。“晋主惠”指向晋文公的恩惠,呼应前文“弃席”典故,期望君主能如晋文公一般,念及旧情,给予老将恩惠;“田子魂”则源自田子方的故事,田子方见老马被弃,认为其曾为主人立功,老了却遭抛弃,于心不忍,便将老马赎回。诗人以田子方赎回老马的仁义之举为参照,希望君主能像田子方对待老马一样,对有功的老将施以仁慈,不要弃置功臣,暗含对当朝统治者的委婉讽谏,期望他们能善待功臣,不要让功臣寒心。比喻:“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自己比作被丢弃的草席和疲惫的老马,以“弃席”“疲马”自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遭朝廷弃置,但依然眷恋君主、渴望被重新任用,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情感。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浓墨重彩勾勒出老军人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他辗转南北,纵横疆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以热血与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然而时光流转,世事更迭,曾经的功勋与荣耀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被淹没。"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这一声质问,道尽了老将暮年遭弃的愤懑与悲戚。如今,这位昔日驰骋沙场、威风凛凛的英雄,却只能手持镰刀,割着葵藿杂草;拄着拐杖,在鸡群中放牧度日,令人不胜唏嘘。"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短短十字,将两种天差地别的境遇并置,把老将内心的不甘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歌结尾处,他以"弃席"、"疲马"自喻,言辞恳切地向君主表达了愿为国效力的拳拳之心。这份老当益壮的豪情,这份至死不渝的忠诚,令人感佩不已。不难看出,诗人在塑造这位老军人形象时,也融入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无奈。前半段激昂豪迈,尽显英雄气概;后半段悲愤苍凉,道尽人生沧桑。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差,使得诗歌的感染力愈发强烈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汉代军功之士的口吻假托而作,主人公娓娓道来征战一生的峥嵘岁月,却也难掩暮年遭弃返乡的愤懑不平。字里行间,不仅饱含着对往昔戎马倥偬的追忆,更流淌着对君主的深切眷恋,殷切期盼君王能念及旧功,不再弃置有功之臣。回溯历史,宋文帝执政时期,数次北伐北魏均铩羽而归。在此背景下,朝中对檀道济等将领多有猜忌、排挤之举。诗中老将的际遇与心境,恰似当时被边缘化的功臣写照,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借古讽今,意在委婉谏诫当朝君主。从诗歌创作角度来看,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与精妙的艺术手法,为杜甫《出塞》诗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鲍照边塞诗的又一佳作。诗作以一位老兵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他一生征战塞外的艰苦经历和回乡后有功不获赏的悲怨心情。此诗描写生动,语言劲峭,音调响亮,与唐代王维《老将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许菊芳《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

# 本篇以自述的口气,叙写了一个汉代有功军人早年征战疆场的不凡经历,及晚年回家后的困窘处境,并表达了他的怨恨和希望。诗的前半部分追叙往日军功。“将军”四句承前启后,始叙现在。其下就是他对困境的叙述及对现在处境的抱怨。少壮时离家而去,如今到了穷老之时才回到家中;尽管身体早已衰老,还得参加田间劳作。想起过去如上雄鹰一样英姿勃勃,而今却像关在栅栏中的猿猴一样无可奈何,这怎么不让他心生怨恨呢?由此他希望当今的皇上能够念其往昔之军功,加以怜恤。本诗对比强烈,情感深挚悲壮,形象地刻画了一位老军人暮年时的悲惨情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后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离夜诗》

下一篇:南北朝·萧子显《春别诗四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