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èr
fēi
miào

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浏览量:2
zhāo
yún
luàn
rén
xiāng
chuān
宿
zhé
hàn
shān
xià
cǎi
xìng
dòng
tíng
qīng
hǎo
qiān
mìng
zhú
shì
fēi
xiāng
jiāng
shàng
wēi
ruí
zhú

译文

早晨的云彩奇诡变幻让人眼花缭乱,可能是因为娥皇、女英居住在此吧。她俩或在巫山之下摘采未开的荷花,或在洞庭之中巧摘荇菜。思君心切,希望船更轻巧、更快速,一行千里,乘风破浪。此处浓浓相思弥漫,尤其是那江边生长茂盛的湘妃竹。

逐句剖析

"朝云乱人目":早晨的云彩奇诡变幻让人眼花缭乱,

# 人:《诗纪》云,当作人。,朝云:早上的云彩。语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暗示了此诗主题与男女之情有关。人:《诗纪》云,当作人。

"帝女湘川宿":可能是因为娥皇、女英居住在此吧。

# 帝女:指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即湘妃。或说指传说中的天帝之女瑶姬。《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江淹《潘黄门悼亡》:“我北海术,尔无帝女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丹山西即巫山者也,有帝女居焉。”据诗意,此帝女应指前者。

"折菡巫山下":她俩或在巫山之下摘采未开的荷花,

# 菡:即荷花,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莲花的花苞。荷花之实为莲子莲子谐音为“怜子”,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

"采荇洞庭腹":或在洞庭之中巧摘荇菜。

# 荇:荇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所以若菜也是淑女的代称。

"故以轻薄好":思君心切,希望船更轻巧、更快速,

# 轻薄:指船的轻巧灵便。说明二妃为了尽快见到夫君,希望船更轻巧,船速更快。

"千里命舻舳":一行千里,乘风破浪。

# 舻舳:大船。

"何事非相思":此处浓浓相思弥漫,

"江上葳蕤竹":尤其是那江边生长茂盛的湘妃竹。

# 竹:此有所特指。湖南特生一种竹,名为斑竹,又叫湘妃竹,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班班然”。,葳蕤:草木茂盛,枝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二妃庙》是南北朝诗人吴均的一首五言古诗,围绕湘妃传说展开情感与景物的交织。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登庙时所见,清晨云雾缭绕,仿佛扰乱人眼,让人联想到帝女(湘妃)曾宿于湘川之畔。三、四句转而想象二妃当年的行踪,在巫山下折取荷花,于洞庭湖中采摘荇菜,以采摘花草的举动,表现她们对舜帝的眷恋痴迷。五、六句追溯往事,点明二妃因情真意切,不惜远涉千里乘舟追寻舜帝,结尾两句回到现实,诗人环顾四周,只见江上草木葳蕤,仿佛都浸透了二妃的相思,草木无情却似有情,将传说中的悲情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全诗借景抒怀,揉合神话传说与个人感慨,让相思之情随山水蔓延,含蓄深挚,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二妃庙》是诗人吴均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游历期间,登临二妃庙(为纪念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时所作的咏怀凭吊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知识分子为排解心中苦闷,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诗人借凭吊古迹,融入个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在山水与传说的交织中,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凭吊怀古诗。诗借二妃庙传说抒情。诗人由庙前朝云联想到娥皇女英追舜宿于湘川,想象她们巫山折莲、洞庭采荇,为见夫君不惜千里乘船。结尾以江上葳蕤竹景收束,暗喻二妃相思血泪,表达对其深情与悲剧的感伤。

2. 分段赏析

诗人登上二妃庙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朝云乱人目”的景象。清晨的云霞绚烂迷乱,这里既实写眼前所见的瑰丽晨景,又暗用宋玉《高唐赋》中“旦为行云”的典故,隐隐将画面与男女情思联系起来。面对这奇幻景色,诗人突发联想:这或许是湘水之畔的帝女(娥皇、女英)昨夜留宿所致吧。开篇两句将现实中的奇丽景致与古老的神话传说交织,为全诗笼罩上神秘氛围,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好奇与想象。接着“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两句,承接“帝女”形象展开,想象二妃对舜的眷恋之情。诗人遥想她们追赶舜的足迹,曾在巫山下采摘荷花,于洞庭湖中采集荇菜。荷花与荇菜在古代常象征爱情与婚姻,二妃采摘这些植物,恰似以无声的举动倾诉对夫君的倾慕与期待,盼望着能与舜欢聚、得到他的爱怜,简单的动作中饱含少女般的柔情与痴念。“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进一步追溯二妃的深情。“轻薄”在此并非贬义,而是形容她们追寻爱情的果敢与执着——一旦认定心意,便不顾千里路遥、不惧风浪艰险,毅然驾舟前行。“千里”强调距离之远,“舻舳”代指船只,一个“故”字点明她们的远行是心甘情愿、明知险阻却义无反顾的选择。这两句让读者看到,二妃的爱不仅限于温柔的思念,更有跨越万难的勇气,其情感的深度与坚韧令人动容。诗的结尾“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转而回到现实场景。诗人站在庙前远眺,眼前景物仿佛都浸染了二妃的相思:江上茂密的竹林,枝叶纷披,竹干上斑斑点点,宛如二妃洒下的血泪(暗合“湘妃竹”的传说)。诗人没有直接描述二妃殉情的悲剧,而是以景语收束,让相思之情融入竹林的意象中——那随风摇曳的竹林,既是自然景物,又是情感的载体,诉说着二妃无穷无尽的哀怨与思念,也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感伤。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让情感在画面中自然流淌,余韵悠长,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越时空的思念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

3. 作品点评

这一首登临凭吊之作融合了二妃传说、眼前景致与个人情思,情感绵长深沉,笔调清新流畅。前四句勾勒二妃在湘川、巫山、洞庭采撷花草的画面,灵动轻盈;“轻薄好”“命舻舳”暗写其美好引得千里追慕。结尾以江上葳蕤竹收束,将相思之情融入景物,含蓄空灵,似有无限情思随竹影摇曳,意境由此拓宽,余韵悠长,尽显诗人融情于景的妙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一改咏湘妃之作悲怆的格调。在漫天美丽灿烂的朝霞之中,寄宿湘水的湘妃走出梦乡,飘飘忽忽,一会儿到巫山下,一会儿涉洞庭水,折芙蓉为衣裙,采荇菜为衣带,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这是多么美好奇幻的境界!作者向往这美丽多情的女神和凄美的传说,不远千里命舟来游。这里的湖光山色引起诗人的遐思,但最令人神往、相思的是湘江两岸茂密的修竹,因为“斑竹一枝千滴泪”啊。但作者未写悲苦,只写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此乃本诗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原因。

不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古诗词赋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咏桃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初春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