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乘轩者":鹤本是能乘坐轩车的高贵之鸟,
# 乘轩:事见《左传》:春秋时卫懿公喜养鹤,把鹤分成若干等级,上等之鹤有乘轩者。轩,即车。
"为君阶下禽":如今成为您台阶下的禽畜。
"摧藏多好貌":鹤心怀委屈却有美好的形貌,
# 摧藏:挫伤的意思。江洪《和新浦侯咏鹤》诗有“闭园有孤鹤,摧藏信可怜”句,即此意。
"清唳有奇音":清越的鸣叫声中有奇特音质。
# 清唳:指鹤鸣声。
"稻梁惠既重":主人给予稻粱的恩惠已经很重,
# 稻梁:给鹤吃的饲料,比喻给人的俸禄。
"华池遇亦深":让鹤居处华美的池沼待遇也很深厚。
# 华池:给鹤栖止的地方,比喻给人的官位。
"怀恩未忍去":鹤怀着恩情不忍心离去,
"非无江海心":不是没有向往江海自由的心。
# 江海心:指远大的志向。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描绘池前鹤,先写鹤身份的落差,再刻画其形貌、声音,又展现鹤所受主人恩遇,以及鹤内心对恩遇与自由的矛盾态度,表达了诗人自身才德被埋没的无奈,以及既受权贵恩惠,又渴望自由、摆脱依附困境的复杂情感,从侧面折射出南北朝时期寒士的艰难处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首联“本自乘轩者,为君阶下禽”,将白鹤原本“乘轩”所代表的高贵不凡身份,与当下成为主人“阶下禽”的屈居地位进行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生动地展现出白鹤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另一方面,巧妙地借白鹤境遇,暗喻诗人自身在仕途上可能遭遇的从得意到失意,或对仕途遇合与归隐抉择的复杂心境,以小见大,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感慨与思考。互文:“稻粱惠既重,华池遇亦深”并非单指稻粱的恩惠厚重或华池的待遇深厚,而是说稻粱的物质恩惠和华池的精神知遇都很深厚。通过互文手法,将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恩遇融合在一起,更全面地表达了鹤所受恩遇的丰厚,也暗含诗人对这种双重恩遇的感怀。直抒胸臆:“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一句,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想法,既表明因感念主人的恩情而不忍离去,又坦言并非没有向往江海自由的心意。直白的表述将内心在感恩与归隐间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种难以抉择的情感。对偶:“稻粱惠既重,华池遇亦深”中,“稻粱”与“华池”相对,“惠既重”与“遇亦深”相对,句式整齐对称。这种对偶不仅让诗句读起来节奏明快,还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全面展现了主人对鹤的深厚恩遇。托物言志:全诗以“本自乘轩者,为君阶下禽”等句描绘鹤的境遇,借鹤从尊贵到卑微的身份变化、虽受恩遇却心怀江海的矛盾,来象征自身作为寒门士人的处境——有才德却屈居下位,既感念知遇之恩,又渴望摆脱束缚、施展抱负,将个人的情志寄托在对鹤的吟咏之中。用典:“稻梁惠既重,华池遇亦深”,巧用《庄子·秋水》中“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典故,原意是说鹤这类高洁之禽,饮食有高雅标准,不食普通稻粱、不饮寻常水。作者在此反用其意,将原本体现鹤高洁饮食要求的内容,转化为描述鹤所受主人给予的稻粱等物质恩遇以及华池这般环境的精神知遇,通过互文,把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深重恩遇并置,凸显鹤所受恩宠之厚。
3. 分段赏析
“本自乘轩者,为君阶下禽”,直接点出鹤的身份和处境。它原本该是能享受“乘轩”荣耀的高贵存在,现在却成了主人家台阶下养的禽鸟。身份前后一对比,能感觉到诗人对这种境遇落差的憋屈、不服。“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写这只被养在阶下的鹤,哪怕待的地方窄小、处境憋屈,模样依旧好看,叫起来声音也清亮动听。把它外在的模样和内在的本事摆一起说,能看出鹤自身的高洁、不一般,也像在说诗人自己,哪怕处境一般,也守着自己的才德、心气。“稻梁惠既重,华池遇亦深”,可以说是主人对鹤的恩情,给它吃的、住华美的池边,也能看成是对诗人的知遇之恩。不管对鹤还是对人,都是厚待,这两句连着说,把“受了人家大恩”这事儿说得更重,满是对主人的感谢、夸赞。“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直截了当地说为啥甘心当“阶下禽”:不是不想去江海自由自在飞,是因为受了人家的恩,舍不得走。这时候鹤和人就完全融一起了,既和开头的身份落差对上了,又把诗人借鹤想说的心思说明白,现实里受了恩,和心里想追求自由、高远,因为感恩,暂时妥协,把复杂的心情、难选的人生事儿,都装进去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延续了汉魏古体诗“清拔有古气”的风格,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每一联都有着工整的对仗,不过借助“既”“亦”“非无”这些虚词的转折连接,避免了诗句显得生硬呆板。诗里“摧藏”和“清唳”、“稻粱”和“华池”等意象群的对比使用,让诗歌更具感染力。
上一篇:南北朝·柳恽《咏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