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cóng
shì
shū

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浏览量:2
zhāng
xiàn
dōng
sān
shí
yǒu
qīng
shān
jué
gàn
tiān
fēng
hàn
绿
zhàng
bǎi
chóng
qīng
chuān
wàn
zhuǎn
guī
fēi
zhī
niǎo
qiān
jìng
lái
shuǐ
zhī
yuán
bǎi
xiāng
jiē
qiū
wéi
shuāng
chūn
luó
bèi
jìng
fēng
风雨如晦
风雨如晦
míng
。”
。”
xìn
dàng
lèi
zhōng
sàn
shǎng

译文

故鄣县往东三十五里,有座青山,绝壁千尺,直入云霄;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逐句剖析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故鄣县往东三十五里,

# 故鄣: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

"有青山":有座青山,

"绝壁干天":绝壁千尺,

# 干天:直插云霄。

"孤峰入汉":直入云霄;

# 汉:指银河。

"绿嶂百重":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

"清川万转":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

"归飞之鸟":归来的鸟,

"千翼竞来":比翼竞飞;

"企水之猿":喝水的猿猴,

# 企水:口渴思饮。

"百臂相接":手臂相接,探头水面。

"秋露为霜":秋露变为霜,

"春罗被径":春草覆盖着小路。

# 被:覆盖。,罗:一种地衣类植物。

"“":“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

# 风雨如晦:“风雨”二句:出自《诗·郑风·风雨》。指山中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鸡鸣不止。

",":,

"鸡鸣不已":鸡叫声连续不断。”

"信足荡累颐物":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

# 颐物:留连物态以怡养性情。,荡累:消除忧虑。

"悟衷散赏":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 散赏:散心,欣赏。,悟衷:开扩心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施从事书》是南北朝时期吴均所作的一篇山水散文。此篇以书信形式,向友人施从事生动描绘故鄣县东青山景色。开篇勾勒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清川的雄浑壮阔全景;继而分写飞鸟竞来、猿猴企水的灵动画面,以及秋霜春萝、风雨鸡鸣的季节与雨中之景,尽显山中景致变幻多姿。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爱慕,借山水之美排遣内心繁杂,享受自然之趣。该散文以简洁笔触绘就山水画卷,展现南北朝时期山水文学的魅力。其对自然景观的精妙描写,充分体现作者在山水小品创作上的技艺与审美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与施从事书》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江浙地区素以人文昌盛、山水秀丽闻名,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创作源泉。吴均身处其间,面对当地奇绝的山水景致,心生愉悦,遂提笔作书,向友人施从事描绘了所见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山水散文。全文描绘了山中变幻多姿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以简洁笔触彰显山水之趣,是对山水的精彩礼赞。

2. 分段赏析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开篇点明地点,“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明确了青山的方位,给读者一个具体的空间定位。紧接着描绘青山的总体风貌,“绝壁干天,孤峰入汉”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青山绝壁的高耸入云,孤峰的直插霄汉,让读者瞬间感受到青山的雄伟与险峻。“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则从色彩与形态上进行勾勒,层层叠叠的绿色山峦,如同大自然精心堆砌的绿色屏障,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之美;而那清澈的河流,蜿蜒曲折,千回百转,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与柔美。这几句通过对山和川的描写,从视觉角度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既凸显了山的刚健,又展现了川的秀丽,刚柔并济,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壮美意境。同时,在语言运用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体现了吴均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此句开始描绘山中的动态景象。“归飞之鸟,千翼竞来”,描绘了傍晚时分,归巢的鸟儿如同一片移动的乌云,成千上万只翅膀竞相扇动,朝着山林飞来的壮观场景。“千翼竞来”生动地展现出鸟儿归巢时的急切与热闹,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企水之猿,百臂相接”,刻画了猿猴们渴望饮水的情态,它们伸长手臂,相互连接,仿佛在进行一场有趣的接力。这一画面充满了野性的灵动与趣味,与前文静态的山水景致相互映衬,动静结合,使整个山林的画面更加鲜活、立体。从表达技巧上看,作者通过对这两个动景的描写,运用了白描手法,简洁明快地勾勒出动物们的活动状态,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山林中生命的蓬勃与活力,也进一步烘托出大自然的魅力。“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几句从时间和天气的维度进一步丰富了山中景致。“秋露为霜,春罗被径”,分别描绘了春秋两季的山景。秋季,露水凝结成霜,给山林披上一层银白的薄纱,带来一种清冷、寂静之美;春季,藤萝覆盖在山间小径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展现出大自然的清新与活力。通过对春秋景色的描写,体现出山林在不同季节的独特韵味,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幻无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引用《诗经》中的名句,巧妙地渲染出风雨交加时山林的昏暗与寂静。在风雨的笼罩下,山林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遮盖,唯有鸡鸣声在风雨中回荡,增添了一种略带伤感与孤寂的氛围。这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读者更能深入体会到作者对山林景致的细腻感受,以及自然之景对人情感的触动。“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此为文章结尾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抒发。“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中漫步,足以荡涤人们心中的疲惫与烦恼,让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领悟到内心的真谛。作者在这里点明了观赏山水的意义,即山水不仅具有外在的美感,更能对人的心灵起到净化与慰藉的作用。当人们被世俗的繁杂事务所困扰,内心充满疲惫与焦虑时,走进大自然,便能在山水之间找到心灵的寄托,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这两句与前文对山水景致的描写相互呼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吴均写故鄣附近山景,寥寥数语,尽入笔下,信为写景高手。

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国光《古代短简三百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行途赋得四更应诏诗》

下一篇:南北朝·刘义庆《谢公泛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