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宝剑":我有一把宝剑,
"出自昆吾溪":炼成自昆吾山溪。
# 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此山有积石,可以冶炼铸造宝剑,这里铸出的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
"照人如照水":水一样能照见人影,
"切玉如切泥":切玉就像切泥。
"锷边霜凛凛":锋刃如霜发出凛凛寒光,
# 锷边:指剑刃。
"匣上风凄凄":剑匣上有风声凄厉。
# 匣:盛剑的匣子。
"寄语张公子":寄语侠义的张公子,
# 张公子:指晋代人张华。他曾派雷焕找夜光冲天的宝剑,雷焕在丰城县挖到“龙泉”“太阿”两把宝剑。,寄语:转告。
"何当来见携":什么时候前来携取。
# 何当:何时。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昆吾剑深埋于匣的利器意象,既表现出寒士才俊如明珠蒙尘的困顿境遇,又以剑鸣九天的隐喻手法,暗含对政治力量介入的呼唤——唯有当权者以伯乐之智破除人才禁锢,方能使寒光凛冽的锋芒显露于时代舞台。
2. 写作手法
用典:“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两句运用了张华得剑典故,原典出自《晋书·张华传》,讲述西晋张华夜观天象发现丰城剑气,遣雷焕掘地得“龙泉”“太阿”双剑,后双剑化龙入水的传说。作者借此典故,以宝剑自喻,既暗赞自身才华如龙泉、太阿般锋芒内敛却难掩光华,又借“寄语张公子”的对话姿态,表达对知遇之恩的渴求——既希望如张华识剑般得明主赏识,又隐含以剑客豪情挑战权威、渴望一展抱负的傲气。比喻:全诗以宝剑为喻体,暗喻才士的孤高与不遇。“出自昆吾溪”以铸剑圣地昆吾山为喻,暗示宝剑(才士)的珍贵与超凡脱俗;“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连用双喻,既以水之澄澈喻剑光清冷锐利,又以泥之绵软喻剑锋无坚不摧。“霜凛凛”“风凄凄”则以自然界的肃杀意象为喻,将剑刃的寒光比作秋霜,剑匣的震颤声拟作凄风,赋予静态宝剑以动态的威压感,暗喻才士不容于世的悲慨。全诗以物喻己,将宝剑的物理特性与寒士的精神品格深度融合,使“剑”成为士人怀才抱负的终极象征。
3. 分段赏析
一二句“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首句“我有一宝剑”直陈主题,次句“出自昆吾溪”暗藏玄机。昆吾山作为上古铸剑圣地,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多赤铜”,其特产的赤铜锻造的宝剑可“切玉如割泥”。诗人以地理渊源为剑赋魂,既暗示剑的非凡来历,又为后文铺陈其神异属性埋下伏线。三四句“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展开。前句化用张华得剑时“光彩照水”的典故,将剑光折射的物理现象转化为通感体验,使无形寒芒具象为水光潋滟的视觉画面;后句呼应《山海经》中昆吾赤铜的记载,以“切泥”之柔反衬剑锋之刚,形成张力十足的意象对比。这种对仗精巧的描写,既延续了《晋书》中龙泉、太阿双剑的传奇色彩,又通过语言重构赋予典故新的审美维度。五六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转入感官渲染。剑刃寒光如霜,既是对“切玉”锋芒的触觉延伸,又暗含《楚辞》中“白露未晞”的清冷意境;匣中剑气引动阴风,则将静态器物转化为动态能量场。诗人通过“凛凛”“凄凄”叠词的音韵锤炼,使视觉的冷冽与听觉的萧瑟交织,塑造出剑器未出已摄人心的压迫感。这种环境化的描写,实为诗人内心郁结的投射——正如其边塞诗中“烽火夜连天”的肃杀,暗含着寒士怀才不遇的愤懑。末二句“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陡转笔锋,以历史对话完成诗意升华。张华典故的双重运用颇具深意:既借《晋书》中双剑化龙的传说暗示己剑的绝世锋芒,又暗合《赠吴均诗》中柳恽“夕宿飞狐关”的羁旅意象。诗人以挑战姿态呼唤知音,表面是宝剑待沽的豪语,实则隐喻着对明主赏识的渴求。这种“以剑喻才”的构思,与左思“郁郁涧底松”的比兴传统一脉相承,而“何当”二字的时间追问,更透露出南朝文人特有的历史焦灼感。
4. 作品点评
《咏宝剑》全诗中,作者以剑喻才,借咏宝剑抒发感慨。宝剑本应上阵杀敌,恰似人才应被重用,如此以物言志,深刻表达了人才未得施展机会的惋惜与不平,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上一篇:南北朝·王沂《军中秋夜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