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见西南楼":初生的月芽儿,照见西南楼,
"纤纤如玉钩":娇小纤细,宛如盔钩。
# 纤纤:细小的样子。
"末映东北墀":余光辉映着东北面的台阶,
# 墀:指台阶。
"娟娟似蛾眉":残月也妩媚,恰似少女的蛾眉。
# 娟娟:美好的样子。
"蛾眉蔽珠栊":蛾眉一样的月儿,被珠帘挡在窗外,
# 珠栊:以真珠装饰的窗户。,蛾眉:古时称美女弯曲的眉毛。
"玉钩隔琐窗":玉钩般的月儿,透不进琐窗里。
# 琐窗:带有连琐花纹的窗户。
"三五二八时":十五十六日,一月圆光满时,
# 二八:夏历十六日。,三五:夏历十五日。
"千里与君同":我与您虽然相隔千里路,却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里。
"夜移衡汉落":夜沉沉将尽,星稀稀将落,只剩下月光,
# 汉:天汉,俗称天河。,衡:玉衡,北斗的中星。
"徘徊帷幌中":迟迟疑疑地照进房门里。
# 幌:一作户。
"归华先委露":残花早被夜露打落,
# 委露:被露打坏。委,弃。,归华:落花。花生于土中,又落入土中,所以叫归。
"别叶早辞风":枯叶也已被凉风吹去。
# 别叶:离枝的树叶。
"客游厌苦辛":溧泊不定的宦海生涯使我辛苦厌烦,
"仕子倦飘尘":忙忙碌碌的官场应酬也让人倦疲。
# 飘尘:如尘埃之飘飖。
"休澣自公日":今天,繁忙的公务之后,
# 自公:从公务中退出。,休澣:休息。洗沐,亦称休沐,即官吏的定期休假日。澣,同“浣”,洗濯。
"宴慰及私辰":得以安静地休息。
# 私辰:指个人的休假日。,宴慰:安居。宴和慰都是安的意思。
"蜀琴抽白雪":用古老的蜀琴弹奏着白雪调,
# 白雪:古曲名,一种高妙的歌曲。,蜀琴:蜀地的琴。汉代蜀人司马相如善弹琴,故称。
"郢曲发阳春":用美妙的歌喉歌唱着阳春曲。
# 阳春:古曲名,一种高妙的歌曲。,郢曲:楚地的歌曲。郢,春秋时楚的都城。宋玉《刘楚王问》中说,郢地有一个善歌的人唱阳春白雪,国中能和者只有数十人。
"肴干酒未阕":盘中的佳肴已经用完,杯中的美酒依然有余,
# 阕:停止。一作缺。,肴:熟菜。
"金壶启夕沦":金壶滴漏已尽,月夜即将过去。
# 夕沦:夜漏已尽。沦,尽也。,启:踞,蹲。,金壶:即铜壶,又叫漏,古时的一种计时之器。
"回轩驻轻盖":似应驾车回家小睡,但又决定停住,
# 轻盖:一种有篷的轻车。,驻:停留。,回轩:回车。
"留酌待情人":留下来把杯中的美酒斟满,等待与知情的好友会晤。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诗通过月景的变化与客游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仕子漂泊的孤寂与对知音相聚的渴盼。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实写虚,“徘徊帷户中”,笔触悄然从别处收束,转而聚焦于月下清辉,诗人着意描绘月光如何徐缓地漫入室内。此处以具象的笔触传递朦胧意境,将月光的移动拟作人在檐下彷徨,字里行间浸透情致,亦暗合诗人此刻的低回心绪。对比:“三五二八夜,千里与君同”,以新月和眼前望日之月作对比,新月如眉,清光绵软,总让人觉得这纤弱的光难以翻山越岭,照见千里外的“情人”,这份对团圆的期盼里,藏着说不出的牵挂,也悄悄引出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更为后文写厌倦漂泊客旅、渴望归乡的情思埋下了伏笔。拟人:“徘徊帷户中”将月光拟人化,赋予其“徘徊”的动作,暗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孤寂,月光仿佛因思念而流连不去。用典:“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巧用宋玉《对楚王问》典故。宋玉以“阳春白雪”比喻高雅艺术,称楚国只有少数人能欣赏。此诗中诗人借“蜀琴”(司马相如所弹之琴)和“白雪阳春”之曲,暗喻自己志趣高洁超俗,同时暗示知音难觅的孤独感,呼应前文“千里与君同”的遥思。照应:“宴慰及私辰”句比较巧妙,和题目里的“玩月”遥相呼应,又很自然地引出后文赏月时设宴共饮的场景。景物描写:“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描绘月光笼罩下官廨内的残花败叶之景,又借花叶因风露过早摧折凋零之象,进而引发后文的身世之叹与对当下境遇的忧懑。比喻:“纤纤如玉钩”,将新月比作玉钩,突出其纤细晶莹的形态。“娟娟似蛾眉”,以女子弯眉喻新月,赋予其柔美婉约的特质。
3. 分段赏析
首六句“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起笔点明时间与方位:诗人最初望见月亮,是从西南方向的楼阁边升起的。“纤纤”状其细小柔弱,“玉钩”以金属的晶莹喻月光的清透,将新月初生的纤细、弯曲之态刻画得鲜活——像一枚刚从暗处露出的银钩,带着几分娇怯的光泽。“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承接上文,写新月将落时的景象。“末映”指月轮西斜,光线渐弱;“东北墀”(台阶)是此时月光投射的位置。“娟娟”形容月光的柔美,“蛾眉”则以女子细长的秀眉作比,既呼应新月弯曲的形态,又暗含一种纤弱的美感——此时的月亮不再如初生时锐利,倒像美人微蹙的眉峰,带着几分含蓄的温柔。“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转向对光线的细腻捕捉:新月的光线本就微弱,此刻又被雕饰着珠串的窗棂(珠栊)、刻着花纹的窗格(琐窗)遮挡,若隐若现。“蔽”“隔”二字将无形的光线写得如有实质,仿佛能看见月光努力穿透装饰的阻隔,却只能漏下斑驳的清辉。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把新月娟美却柔弱的状态写活了——它像一位病弱的佳人,连光线都带着几分怯意,更添朦胧的美感。中间六句转向月圆,触景生情“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笔锋一转,从追忆新月转到眼前的望日之月。“三五”指十五(月圆),“二八”指十六(月最盛),此时月光圆满明亮。诗人由月圆联想到“千里与君同”——虽相隔遥远,却能借同一轮明月传递思念。这与前文新月的柔弱形成对比:新月难照远,不能和远方的情人共赏,更显此刻望月的深情。“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继续写眼前景,交代时间推移。“衡汉”指北斗星(衡)与银河(汉),星辰渐落,说明夜已深。“徘徊”二字极妙:月光本无情感,却被诗人赋予人的动作——它在帷幕与门窗间缓缓移动,似在迟疑、不舍,暗合诗人内心的波动。此景非单纯写月,而是借月光的“徘徊”,暗示诗人因思念而心绪难平。“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由月及景,写官廨中的花叶。“归华”指落花,“别叶”指离枝的枯叶;“委露”是被露水打落,“辞风”是被风吹散。花叶本应秋日凋零,此处却强调“先”“早”,似在抱怨它们未到时节便匆匆凋谢。这既是对秋景的哀婉描写,也暗含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如落花别叶般漂泊无依,未及长久便已衰颓。最后十句由景及情,抒怀人与倦游。“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直抒胸臆,由秋景的萧瑟转向对客游仕宦生活的厌倦。“客游”指漂泊在外,“仕子”指为官之人;“苦辛”“飘尘”二词,道尽奔波劳碌、身不由己的疲惫。前文的望月、怀人,至此都指向一个核心:诗人因漂泊之苦,更渴望稳定的温情。“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笔锋一转,写公务之余的片刻闲暇。“休澣”指休假,“自公日”即公务结束之日;“私辰”是个人的闲暇时光。诗人特意强调“宴慰”(设宴慰藉),既呼应题目“玩月”,又暗示这是苦中作乐的自我调节——唯有这样的时刻,才能暂忘漂泊之累。“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写宴饮时的雅趣。“蜀琴”指蜀地的琴曲,“白雪”代指高雅乐曲(《对楚王问》有“阳春白雪”);“郢曲”指郢中(楚地)的民歌,“阳春”亦喻高洁之作。此处用典,既写音乐的优美,又暗含诗人志趣高洁、知音难觅的孤独——如此雅乐,怕也难遇真正懂得欣赏的人。“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转写宴饮细节:菜肴已吃完,酒兴却未消;铜壶(金壶,古代计时工具)中的水已滴尽,天色将明。“肴干”“酒未阕”可见宴饮之久、兴致之高;“金壶启夕沦”则以漏壶的滴水声暗示时间流逝,与前文“夜移衡汉落”呼应,强化了从深夜到黎明的情感。“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收束全诗,余韵悠长。“回轩”指转动车驾,“驻轻盖”是停下轻便的车子;“留酌待情人”则是想留下继续饮酒,等待心中思念的人。这里的“情人”既是前文“千里与君同”的远方挚友,也可理解为理想中的知己。诗人因留恋此时的清辉与温情,不愿轻易结束这难得的相聚,更显对知音的深切期盼。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用词造句细致贴切,尤其是前两段,较为具体地呈现了新月初升时的朦胧光影与官署内的景物状态。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鲍照“擅长用辞描绘事物形态”,又说其“追求描摹的精巧”,这首诗可视为这类特点的体现。另外,此诗风格清俊柔和,与鲍照整体“行文节奏沉郁急促”(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如饥饿的鹰隼振翅,奇崛凌厉、无出其右”(敖陶孙《诗评》)的风格有所不同,算得上其创作中较为特别的一类。不过,后世将其与宫体诗相提并论的看法,显然不够客观。
# 全诗写景思人,意境优美,情调高雅,以柔美空灵见长,是鲍照诗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与其同时的谢庄作有《月赋》,意境也与此相似。
不详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游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