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jīng
kǒu
zhì
zhú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浏览量:2
gāo
wēi
qiě
sǒng
fēng
shí
héng
jiàn
yǐn
sōng
shēng
chóng
yún
bīng
kāi
hán
fāng
zhuàng
fēng
dòng
niǎo
qīng
zhì
féng
diāo
yán
yóu
zhí
xūn
jiān
ān
bàn
shū
huáng
shí
jūn
shù
lìng
míng
rén
xiào
mìng
jiàn
cháng
shuǐ
qīng
zhuó

译文

高高的树枝,挺拔地耸立着,直刺蓝天,犬牙般的岩石,有的横阻当道,有的斜向两边。层层深涧中,隐隐传来阵阵松涛,重重悬崖上,浓厚的云朵凝聚着,连绵一片。到处都是坚冰,正是最寒冷的时候,北风劲吹,把飞鸟的翅膀也吹得倾斜。意气落寞的寒士,偏碰上这肃杀的严冬,孤独无依的行旅,又正值黄昏落日时刻。一路风雪兼程,无法解鞍休息,也没有时间吃点一半蔬莱一半豆类帕粗粮,只好忍饥挨饿。地位高贵的人想要建功立业,获得美好的名声,地位低微的人定要拼死效力,日夜奔波。请看那长河的水流吧,总是滚滚向前不停息,不论清澈还是浑浊。

逐句剖析

"高柯危且竦":高高的树枝,挺拔地耸立着,直刺蓝天,

"锋石横复仄":犬牙般的岩石,有的横阻当道,有的斜向两边。

# 锋石:尖利的山石。

"复涧隐松声":层层深涧中,隐隐传来阵阵松涛,

# 复涧:夹于两山之间的涧流。

"重崖伏云色":重重悬崖上,浓厚的云朵凝聚着,连绵一片。

# 云色:云气所生成的色彩。,伏:掩盖。

"冰开寒方壮":到处都是坚冰,正是最寒冷的时候,

# 冰开:冰冻闭合,覆盖。开:一作闭。

"风动鸟倾翼":北风劲吹,把飞鸟的翅膀也吹得倾斜。

"斯志逢凋严":意气落寞的寒士,偏碰上这肃杀的严冬,

# 凋严:指严冬。

"孤游值曛逼":孤独无依的行旅,又正值黄昏落日时刻。

# 曛:黄昏,傍晚。

"兼涂无憩鞍":一路风雪兼程,无法解鞍休息,

# 憩:休息,歇息。,兼涂:犹兼程,以加倍速度赶路。

"半菽不遑食":也没有时间吃点一半蔬莱一半豆类帕粗粮,只好忍饥挨饿。

# 半菽:指杂以蔬菜的食物,语出《汉书·项籍传》:“卒食半菽”。菽,豆类的总称。

"君子树令名":地位高贵的人想要建功立业,获得美好的名声,

# 令名:美名。

"细人效命力":地位低微的人定要拼死效力,日夜奔波。

# 命力:被人役使而致力。

"不见长河水":请看那长河的水流吧,

"清浊俱不息":总是滚滚向前不停息,不论清澈还是浑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京口至竹里诗》是南朝宋时期鲍照创作的五言古诗。诗歌开篇六句,作者以描绘旅途所见,塑造出充满冲突与压抑的世界,树木高耸危立,山石横斜,涧中松声隐现,重崖遮蔽云色,为全诗奠定基调。中间四句既写气候严寒、行路艰难,又暗喻人生仕途的不顺,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最后四句作者借长河清浊不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道出寒士被压抑的痛苦与不平。全诗围绕行旅主题,通过描写旅途见闻,抒发人生感慨与怀才不遇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左右,鲍照在刘义庆王府担任低微官职,常需随府奔波,远离家乡。行至竹里时,恰逢寒风凛冽,沿途道路崎岖难行。恶劣环境与奔波生涯,勾起他内心深处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苦闷,遂作此纪行诗,借旅途艰辛抒发心中郁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全诗以旅途经历为脉络,将旅途见闻与个人际遇相融合,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怀。

2. 写作手法

象征:“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树”“峰石”“松涛”“阴云”等景物,都象征着外界的压迫力量。诗中描绘的不安宁、充满冲突且受强大力量压迫的世界,象征着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映出诗人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总体感受,体现了他的反抗意识。动静结合:诗中既有“枝桠斜斜上指”“峰石或横或斜,相倚相积”等静态描写,又有“松涛隐隐传来”“阴云似乎积聚”等动态描写,动静相衬,使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写出不安的氛围。比喻:借“细人效命力”自嘲,借长河水清浊并流、昼夜不息的自然现象,喻指自身漂泊无定、怀才不遇的命运。用典:“半菽不遑食”一句中,“半菽”原指军队在缺粮时,士兵以蔬菜和豆类各半混合煮成的食物,典出《汉书・项籍传》。这里诗人借此典故,形容自己生活待遇的低下,暗示在王府中地位卑微,但也真实反映了其窘迫处境。夸张:“半菽不遑食”重“半菽”原指军中缺粮时士兵吃的蔬菜与豆类各半相杂煮成的食物,以此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待遇差。他在王府中地位虽低,但实际情况未必真的到了连“半菽”之食都无暇顾及的程度,这里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极言自己生活的艰苦与忙碌,突出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强化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寒士被压抑的痛苦和不平。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六句,诗人以极具张力的笔触描绘旅途所见,构建出充满冲突与压迫感的意象世界。写树时聚焦干枯枝桠“危且竦”的形态,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抗争之感,与鲁迅笔下直刺天空的枣树异曲同工;刻画山石则以“锋石横复仄”勾勒其尖锐嶙峋之态,仿佛蕴含着割裂一切的力量。“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二句,以“隐”“伏”二字赋予松涛、阴云以潜伏窥伺的拟人色彩,传递出诗人对外部世界潜在威胁的敏锐感知。更以“冰闭寒壮”等奇特修辞,强化寒冷天气的压迫感,连象征自由的飞鸟也在烈风中双翼倾斜,整个自然图景成为诗人所感受到的压抑现实的投射。中间四句由景及人,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描写。“斯志逢凋严”既指寒冬气候,更暗喻仕途的严酷与理想的受挫。诗人自比“孤游”,即便随行队伍浩荡,仍因无人赏识而倍感孤独。“孤游值曛逼”中,暮色的压迫感既象征年华流逝,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兼途无憩鞍,半菽不遑食”则以纪实笔法,道出奔波劳顿的行旅生活与低微窘迫的处境,将个人际遇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诗歌末四句,诗人以“细人效命力”自谦,借长河水清浊不息的自然现象,隐喻自身漂泊无定的命运,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这种以自然喻人生的手法,将寒士被压抑的痛苦与不平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社会阶层的深刻反思。

4. 作品点评

此诗遣词造句精妙,以含蓄委婉之笔,勾勒出深邃意境;运用独特新奇的修辞手法,赋予诗句丰富内涵,字里行间皆藏韵味,引人细细品味思索,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最后四句诗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看问题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现象,而不深入到具体事物的内部,因为同一表面现象,可以反映不同的质。同是流淌着的水,就有清、浊之分,同是奔波劳累的人,又有君子、小人之别。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殷光熹《文学散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别鹤操》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上声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