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装乱水区":悬挂着行装,穿越水流杂乱的地方,
"薄旅次山楹":短暂的旅途停留在山边的屋宇。
"千岩盛阻积":千座岩石大量堆积阻隔,
"万壑势回萦":无数的沟壑迂回曲折。
"巃嵷高昔貌":山势高耸如往昔的模样,
"纷乱袭前名":景象繁多延续着以前的名声。
"洞涧窥地脉":山洞溪涧似能窥见地下脉络,
"耸树隐天经":高大的树木遮蔽了天上经道。
"松磴上迷密":长满松树的石阶向上望去茂密令人迷茫,
"云窦下纵横":云雾中的山洞下方景象交错。
"阴冰实夏结":背阴处的冰确实在夏天也凝结着,
"炎树信冬荣":喜暖的树木确实在冬天茂盛。
"嘈囋晨鹍思":清晨鹍鸟杂乱的鸣叫似有思绪,
"叫啸夜猿清":夜晚猿猴的叫啸声清亮。
"深崖伏化迹":深谷中仿佛隐藏着仙人变化的踪迹,
"穹岫閟长灵":高大的山峰隐藏着长久的神灵。
"乘此乐山性":借着这景象喜爱山水的本性,
"重以远游情":加上远游的情怀。
"方跻羽人途":正要登上仙人行走的路途,
"永与烟雾幷":永远与烟雾相伴。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分段赏析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悬装”写出行装的状态,“乱水区”点明经过水流杂乱的地方,“薄旅”指短暂的旅途,“次山楹”是停留在山边的屋宇。这两句交代了登山前的行程和停歇之处,为下文描写庐山景色做了铺垫,语言简洁明了。“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千岩”“万壑”写出庐山岩石和山谷之多,“盛阻积”表现岩石堆积的态势,“势回萦”描绘山谷曲折环绕的样子。两句生动展现了庐山山势的雄伟与复杂,让人感受到庐山的磅礴气势。“巃嵷高昔貌,纷乱袭前名”:“巃嵷”形容山势高耸,“高昔貌”写出山像往昔一样高大,“纷乱”指景象繁多,“袭前名”表示延续着以前的名声。这两句既写了庐山的高峻,又提及它名声久远,增添了庐山的厚重感。“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洞涧”指山洞溪涧,“窥地脉”似能窥见地下的脉络,“耸树”指高大的树木,“隐天经”好像遮蔽了天上的经道。两句通过想象,写出洞涧的深邃和树木的高大,展现了庐山景物的神奇,富有画面感。“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松磴”是长满松树的石阶,“上迷密”写出向上望去松树茂密让人迷茫,“云窦”指云雾中的山洞,“下纵横”表现下方景象交错。这两句从上下不同角度描写山中景象,体现了庐山的幽深与复杂。“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阴冰”指背阴处的冰,“实夏结”说明夏天也有冰凝结,“炎树”指喜暖的树,“信冬荣”表示冬天确实枝繁叶茂。两句写出庐山气候的特殊,四季景象各异,突出了庐山的独特之处。“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嘈囋”形容声音杂乱,“晨鹍思”是清晨鹍鸟的鸣叫似有思绪,“叫啸”指猿猴的叫声,“夜猿清”写出夜晚猿声清亮。这两句通过早晚的鸟鸣猿啼,增添了山中的生机与清幽,让庐山景象更显生动。“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深崖”指幽深的山崖,“伏化迹”藏着变化的痕迹,“穹岫”指高大的山洞,“閟长灵”闭锁着长久的灵气。两句带有神秘色彩,写出庐山深处似有不为人知的灵迹,增添了庐山的神秘感。“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乘此”指借着这景象,“乐山性”表达喜爱山水的本性,“重以”是加上,“远游情”指远游的情怀。这两句直接抒发情感,将对庐山的喜爱与自身的远游之情结合,情感真挚自然。“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方跻”指正要登上,“羽人途”似仙人行走的路,“永与烟雾并”表示永远与烟雾相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向往像仙人一样在山中生活,与烟雾共存的隐逸之情,让全诗情感得到升华。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登黄鹤矶诗》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秋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