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客诣陈太丘宿":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
# 宿:住宿。,诣:拜访。
"太丘使元方、":太丘让元方(陈纪)、
# 使:让。
"季方炊":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
# 炊:做饭。
"客与太丘论议":客人和陈太丘一起谈论。
# 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
"二人进火":兄弟二人正在烧火,
# 进火:烧火。
"俱委而窃听":都停下来偷听。
# 窃:偷偷地。,而:表承接。,委:丢开;舍弃。,俱:都。
"炊忘著箄":做饭时忘了放箅子,
# 箄:蒸锅中的竹屉。后指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著:放。
"饭落釜中":米都落进锅里。
# 釜:锅。
"太丘问":太丘问:“
"炊何不馏":为什么没蒸饭呢?”
# 馏:把米放在水里煮至水开,再捞出蒸成饭。
"元方、":元方、
"季方长跪曰":季方跪在地上说:“
# 长跪: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
"大人与客语":您和客人谈话,
# 语:说话。
"乃俱窃听":我们俩都在偷听,
# 乃:于是,就。
"炊忘著箅":结果忘了放箅子,
"饭今成糜":饭都成了粥了。”
# 糜:比较稠的粥。,今:如今。
"太丘曰":太丘说:“
"尔颇有所识不":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 不:同“否”,“吗”,用在句末表疑问。,识:记住。,颇:很。,尔:你们。
"对曰":兄弟回答道:“
"仿佛志之":大概还记得。”
# 志:记住,记得。,仿佛:大概,好像,还。
"二子长跪俱说":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
# 俱:一起,都。
"更相易夺":互相补充,
# 易夺:改正补充;更换。易:修整。夺:失误遗漏。,更相:互相。
"言无遗失":太丘和客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 遗:遗漏。,:没有。
"太丘曰":太丘说:“
"如此但糜自可":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
# 自:就。,但:只。,如此:既然这样。
"何必饭也":何必吃饭呢?”
#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叙事短文。讲述了元方、季方因偷听父亲与友人谈话而将饭蒸成粥的故事,既体现陈太丘教育的宽容智慧及二子好学品质,也有人认为反映了他们偷听及未做好正事的行为。
2. 分段赏析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交代事件起因,宾客至陈太丘家留宿,太丘让元方、季方负责煮饭,简洁的叙述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承接上文,客与太丘谈论时,二子停下烧火,一同偷偷倾听,“委而窃听”四字凸显孩童好奇天性,也为“饭落釜中”的失误做铺垫。“炊忘著箅,饭落釜中”点明失误结果,因专注窃听而忘记放置蒸饭的箅子,导致米直接落入锅中,简洁的描述将孩童因分心误事的状态如实呈现。“太丘问:‘炊何不馏?’”以太丘的疑问推动情节,“何不馏”的质问自然引出二子的解释,使故事节奏紧凑。“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通过二子的回答揭示真相,长跪的姿态显其恭敬,坦诚承认因窃听忘事致饭成粥,展现孩童的直率与诚实。“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太丘转而询问二子是否记住谈论内容,二子答“仿佛志之”,既体现孩童对知识的懵懂吸收,又为下文情节转折蓄势。“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描绘二子复述场景,“更相易夺”(互相补充)与“言无遗失”形成对比,凸显其虽年幼却能专注倾听、完整记忆的能力,展现出众的悟性。“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以太丘的宽容回应收束故事,肯定二子对知识的汲取胜过饭食失误,既体现长辈对孩童求知的鼓励,也传递出重学识轻小节的教育理念。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赠逸民诗 一》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古意诗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