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陈遗":吴郡人陈遗,
# 遗:送给,赠予。
"家至孝":在家里非常孝顺,
"母好食铛底焦饭":他母亲喜欢吃锅巴,
# 铛:平底浅锅。,好:喜欢、喜爱。
"遗作郡主簿":陈遗在郡里掌管文书机要的时候,
# 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恒装一囊":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
# 囊:口袋。,恒:经常、常常。
"每煮食":每逢煮饭,
"辄伫录焦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
# 伫录:同贮藏,储存,收藏。,辄:就。
"归以遗母":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
# 遗:送给,赠予。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
# 值:正值。
"袁府君即日便征":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 征:出兵征讨。,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任吴国太守。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这时陈主簿已经聚集收敛到几斗锅巴,
# 数:几。
"未展归家":来不及回家,
# 未展:来不及。
"遂带以从军":于是就带着随军出征。
"战于沪渎":双方在沪渎开战,
# 于:在。
"败":袁山松大败了,
"军人溃散":军队溃散,
"逃走山泽":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
# 走:跑。
"皆多饥死":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
# 皆:都。
"遗独以焦饭得活":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挚的孝心的报答。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笔记体记叙文,也是一篇孝行题材的故事。文章讲述吴郡陈遗因母亲嗜食焦饭,常年收集锅巴奉亲的孝行,后在战乱中凭所积焦饭充饥保命,被时人视为“纯孝之报”的事迹。通过“恒装一囊贮焦饭”的日常细节与“战乱得食保命”的传奇结局,既展现了中国传统孝道中“事亲以恒”的践行方式,又以朴素的因果叙事传递了善有善报的伦理观念。全文以简练笔法勾勒人物行为,在纪实性的孝行记录与民间信仰的因果逻辑间形成自然衔接,体现了魏晋志人小说“记言记行”的文体特征,以及古代文学中伦理教化与传奇叙事相结合的创作传统。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从“吴郡陈遗”至“归以遗母”):细节勾勒孝亲形象此段通过日常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展现陈遗至孝之心。“家至孝”总括人物特质,“母好食铛底焦饭”交代孝行动机,形成叙事起点。“恒装一囊”“辄伫录焦饭”以两个连续性动作描写,凸显其孝行的主动性与持久性——“恒”字体现长期坚持,“伫录”二字精准描绘专注收集焦饭的情态,使平凡的奉亲行为具有感人力量。语言质朴无华,却通过白描手法,在“装囊—煮饭—收集—奉母”的连贯动作中,构建起一个细心、执着的孝子形象,为后文“焦饭救命”的情节埋下伦理伏笔。第二段(从“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至结尾):因果叙事深化主题此段转入战乱背景下的命运转折,以“聚敛得数斗焦饭”呼应前文积善之举,形成“孝行—福报”的因果闭环。“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的细节,既体现陈遗对母亲的牵挂(携焦饭本为奉亲,却意外成为救命粮),又暗含“无心为善而得善报”的民间信仰逻辑。战败后“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的群体性悲剧,与“遗独以焦饭得活”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场面描写的张力强化“纯孝之报”的主题。结尾“时人以为”的评价,借社会舆论点明故事的道德指向,将个人孝行升华为具有教化意义的伦理范例。叙事上采用“日常积善—危机显效—舆论评点”的三段式结构,既符合志人小说“记实传信”的文体特征,又通过偶然事件中的必然逻辑,自然传递“善有善报”的价值观念,实现了细节真实与主题升华的统一。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拟咏怀诗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