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ō
jiù
mìng

朝代:南北朝作者:刘义庆浏览量:2
jùn
chén
jiā
zhì
xiào
hǎo
shí
chēng
jiāo
fàn
zuò
jùn
zhǔ
簿
héng
zhuāng
náng
měi
zhǔ
shí
zhé
zhù
jiāo
fàn
guī
wèi
hòu
zhí
sūn
ēn
zéi
chū
jùn
yuán
jūn
biàn
便
zhēng
liǎn
shù
dòu
jiāo
fàn
wèi
zhǎn
guī
jiā
suì
dài
cóng
jūn
zhàn
bài
jūn
rén
kuì
sàn
táo
zǒu
shān
jiē
duō
jiāo
fàn
huó
shí
rén
wéi
chún
xiào
zhī
bào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掌管文书机要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聚集收敛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大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挚的孝心的报答。

逐句剖析

"吴郡陈遗":吴郡人陈遗,

# 遗:送给,赠予。

"家至孝":在家里非常孝顺,

"母好食铛底焦饭":他母亲喜欢吃锅巴,

# 铛:平底浅锅。,好:喜欢、喜爱。

"遗作郡主簿":陈遗在郡里掌管文书机要的时候,

# 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恒装一囊":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

# 囊:口袋。,恒:经常、常常。

"每煮食":每逢煮饭,

"辄伫录焦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

# 伫录:同贮藏,储存,收藏。,辄:就。

"归以遗母":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

# 遗:送给,赠予。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

# 值:正值。

"袁府君即日便征":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 征:出兵征讨。,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任吴国太守。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这时陈主簿已经聚集收敛到几斗锅巴,

# 数:几。

"未展归家":来不及回家,

# 未展:来不及。

"遂带以从军":于是就带着随军出征。

"战于沪渎":双方在沪渎开战,

# 于:在。

"败":袁山松大败了,

"军人溃散":军队溃散,

"逃走山泽":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

# 走:跑。

"皆多饥死":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

# 皆:都。

"遗独以焦饭得活":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挚的孝心的报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锅巴救命》为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所记载的故事。文中讲述吴郡人陈遗至孝,因母亲喜好食用锅底焦饭,他任郡主簿时便常备布袋,每次煮饭都将焦饭收集起来带回家奉母。后逢孙恩之乱,陈遗带着已积攒数斗的焦饭从军,在沪渎之战溃败后,众人逃入山泽多因饥饿而死,唯独他靠所带焦饭得以存活,时人认为这是他纯孝的善报。故事前半篇通过“恒装一囊”“伫录焦饭”的细节,展现陈遗持之以恒的孝亲之心;后半篇以战乱中焦饭救命的情节,暗含“纯孝获报”的伦理观念。全文以质朴简练的语言,将日常孝行与传奇结局自然衔接,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事亲至善”“价值取向,也通过因果呼应的叙事,传递出善有善报的民间朴素信仰,具有劝世喻人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笔记体记叙文,也是一篇孝行题材的故事。文章讲述吴郡陈遗因母亲嗜食焦饭,常年收集锅巴奉亲的孝行,后在战乱中凭所积焦饭充饥保命,被时人视为“纯孝之报”的事迹。通过“恒装一囊贮焦饭”的日常细节与“战乱得食保命”的传奇结局,既展现了中国传统孝道中“事亲以恒”的践行方式,又以朴素的因果叙事传递了善有善报的伦理观念。全文以简练笔法勾勒人物行为,在纪实性的孝行记录与民间信仰的因果逻辑间形成自然衔接,体现了魏晋志人小说“记言记行”的文体特征,以及古代文学中伦理教化与传奇叙事相结合的创作传统。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从“吴郡陈遗”至“归以遗母”):细节勾勒孝亲形象此段通过日常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展现陈遗至孝之心。“家至孝”总括人物特质,“母好食铛底焦饭”交代孝行动机,形成叙事起点。“恒装一囊”“辄伫录焦饭”以两个连续性动作描写,凸显其孝行的主动性与持久性——“恒”字体现长期坚持,“伫录”二字精准描绘专注收集焦饭的情态,使平凡的奉亲行为具有感人力量。语言质朴无华,却通过白描手法,在“装囊—煮饭—收集—奉母”的连贯动作中,构建起一个细心、执着的孝子形象,为后文“焦饭救命”的情节埋下伦理伏笔。第二段(从“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至结尾):因果叙事深化主题此段转入战乱背景下的命运转折,以“聚敛得数斗焦饭”呼应前文积善之举,形成“孝行—福报”的因果闭环。“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的细节,既体现陈遗对母亲的牵挂(携焦饭本为奉亲,却意外成为救命粮),又暗含“无心为善而得善报”的民间信仰逻辑。战败后“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的群体性悲剧,与“遗独以焦饭得活”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场面描写的张力强化“纯孝之报”的主题。结尾“时人以为”的评价,借社会舆论点明故事的道德指向,将个人孝行升华为具有教化意义的伦理范例。叙事上采用“日常积善—危机显效—舆论评点”的三段式结构,既符合志人小说“记实传信”的文体特征,又通过偶然事件中的必然逻辑,自然传递“善有善报”的价值观念,实现了细节真实与主题升华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拟咏怀诗 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