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县仲弓,东汉颖(yíng)许(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 ,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
# 至:到达。
"太丘舍去":陈太丘丢下(他)离开,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离开以后(友人)才到。
#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这年七岁,
# 时年:这年。时,当时、那时。,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门外戏":当时正在问外玩耍。
# 戏:玩耍。
"客问元方":客人问元方:“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
#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答曰":(元方)回答说:“
# 曰: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
# 君:对别人的尊称。,待:等待。
"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友人(听了)就生气地说:“
"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
# 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与人期行":和我约定同行,
"相委而去":却丢下我(自己)离开。”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我。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元方曰":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时正午。
#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日中不至":到了正午还不到,
"则是无信":就是不讲信用;
# 信:信用。,则:就。
"对子骂父":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 礼: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
"友人惭":友人感到惭愧,
# 惭:惭愧。
"下车引之":走下车来拉他。
# 引:拉,牵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 顾:回头看。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文言文短文。通过讲述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义、聪颖机制、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将诚信,为人方正。
2. 分段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一百零三字,却以凝练笔触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叙事画卷。故事围绕“守信”与“失信”的冲突展开,通过陈太丘、友人、元方三人的言行交锋,生动诠释了诚信立世的核心价值。全篇语言高度凝练,开篇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等动词串联起事件脉络,既点明时间、地点、起因,又暗含人物性格分野——陈太丘的守诺与友人的失约形成鲜明对比。结尾“惭”“下”“引”三字精准捕捉友人知错欲改的微妙心理,而“入门不顾”四字则将元方维护尊严的决绝刻画得淋漓尽致,形成强烈戏剧张力。人物塑造尤见匠心。友人从“问”到“怒”的陡然转变,暴露其无信无礼的粗鄙;元方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递进式反驳,展现超越年龄的逻辑思辨与方正品格。二者对话中,“尊君在不”的客套与“非人哉”的暴怒形成语言落差,而元方“答曰”“曰”的平静应答,更凸显其从容气度。这种通过细节对话塑造人物的手法,使七岁孩童的聪慧与成人世界的失范形成鲜明对照,暗含对虚伪礼教的批判。文章结构颇具深意:前段以白描手法铺陈事件,中段以对话制造冲突高潮,末段以留白引发思考。友人“惭”后的改过与元方“不顾”的执拗构成双重余韵,既展现知错能改的道德可能,又暗示原则坚守的必要性。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艺术,使短文超越简单的道德说教,成为探讨人性复杂性的微型标本。
3. 作品点评
《陈太丘与友期行》虽篇幅短小,却以凝练笔触勾勒出鲜活的生活场景,于细节中暗藏精妙意趣,余韵悠长。全文无复杂铺陈,却借人物对话与行为细节,将守信重礼的品格、知耻改过的本真,以及儿童特有的澄明心性层层铺展,读来真实可感,于平淡中见深意。
# 《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 ,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
下一篇:南北朝·江总《横吹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