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èng
yōu
ér
bǎo
zhí

朝代:南北朝作者:刘义庆浏览量:1
dèng
yōu
jìn
rén
yǒu
zǎo
wáng
wéi
yǒu
ér
yuē
mín
shí
zhí
dòng
luàn
rén
qīn
jīng
chéng
lüè
niú
dèng
yōu
qiè
wáng
shí
jìn
zéi
yòu
wèi
yuē
:“
:“
zǎo
wáng
dàn
yǒu
mín
jīn
dān
liǎng
ér
jìn
ruò
ér
huái
怀
mín
zǒu
。”
。”
yōu
wèi
zhī
yuē
:“
:“
bèi
shàng
zhuàng
hòu
dāng
yǒu
ér
。”
。”
cóng
zhī

译文

邓攸,是晋国人。他的弟弟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小孩,名字叫遗民。当时正遇上动乱,匈奴人入侵京城,抢夺牛马。邓攸带着妻子和孩子逃到他乡。食物快吃完了,匈奴人再次逼近。这种情形下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去世得早,(他)只留下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大家都会死。不如我们舍弃自己的孩子,带着(我弟弟的儿子)遗民逃跑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一定还会有孩子的。”妻子也就听从了他的话。

逐句剖析

"邓攸":邓攸,

"晋人也":是晋国人。

"有弟早亡":他的弟弟很早就去世了,

# 亡:死。

"唯有一儿":只留下一个小孩,

# 唯:只,只有。

"曰遗民":名字叫遗民。

"时值动乱":当时正遇上动乱,

# 值:遇,遇到。

"胡人入侵京城":匈奴人入侵京城,

# 城:一作师。,胡人:匈奴人。

"掠牛马":抢夺牛马。

# 掠:抢夺。

"邓攸挈妻孥亡":邓攸带着妻子和孩子逃到他乡。

# 亡:形容词作动词,逃亡。,孥:儿女。,挈:带、领。

"食尽":食物快吃完了,

# 尽:完。

"贼又迫":匈奴人再次逼近。

# 迫:逼近。,贼:入侵者。

"谓妻曰":这种情形下邓攸对妻子说:“

# 谓:对……说。

"吾弟早亡":我的弟弟去世得早,

# 亡:死。

"但有遗民":(他)只留下一个孩子,

# 但:仅,只是。

"今担两儿":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

# 担:挑。

"尽死":大家都会死。

# 尽:完。

"莫若弃己儿":不如我们舍弃自己的孩子,

# 莫若:不如。

"怀遗民走":带着(我弟弟的儿子)遗民逃跑吧。”

# 走:逃跑。,怀:带着。

"妻涕如雨":妻子听后泪如雨下。

# 涕:眼泪。

"攸慰之曰":邓攸安慰她说:“

"毋哭":不要哭了,

# 毋:不要。

"吾辈尚壮":我们还年轻,

# 壮:年轻。,尚:还。

"日后当有儿":日后一定还会有孩子的。”

"妻从之":妻子也就听从了他的话。

# 从:听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邓攸弃儿保侄》是南北朝刘义庆所做的一篇文。此文以邓攸乱世弃子存侄之事,诠释儒家舍亲取义的伦理困境。开篇即以乱世危局为叙事底色,为弃子悲剧铺设历史语境。邓攸“弃己儿,怀遗民”的决断,言语间交织着理性权衡与血亲撕裂的悲怆;其妻“涕如雨”的细节,既具象化伦理抉择之残酷,亦反衬邓攸克己守义的刚毅风骨。全文叙事凝练如刀,不事雕琢,仅以“谓妻”“慰之”“从之”等动作白描,便将道义担当与人伦亲情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伦理亲情的文章。通过写邓攸乱世弃子存侄之事,体现了古人舍亲取义的伦理抉择。

2. 分段赏析

开篇,“邓攸,晋人也。其弟早逝,唯余一子,名曰遗民。”开篇以史传笔法简笔刻画人物背景,寥寥数语便如工笔白描,形神毕现。“唯有一儿”四字暗藏悲剧伏笔——邓攸仅有这一子嗣,后续情节的取舍已埋下沉重线索;“遗民”之名更似不祥预兆,与后文“弃己子、存遗孤”的抉择遥相呼应,隐隐映照其命运多舛的结局。“时值乱离,胡人入侵京城,掠牛马。”短短十字,便勾勒出动荡的时代背景。“胡人入侵”暗合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史实,“掠牛马”以具体场景折射出战乱的残酷,匈奴骑兵进犯京城,劫掠牲畜后离去,百姓生计凋敝,民生维艰。此般环境铺陈,既为后文邓攸弃子保侄的抉择埋下伏笔,更以乱世中“人命如草芥”的惨状,凸显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邓攸挈妻孥而亡。食尽,贼又迫。”“挈”(引领)字体现担当,“亡”(奔逃)字奠定逃亡的基调。“挈妻孥”三字声韵和谐,与“食尽贼迫”四字的简洁收束形成对比,逃亡的紧迫感如重锤般令人揪心。物资匮乏(“食尽”)与武力逼迫(“贼迫”)的双重困境,,生存与道义的矛盾,在逃亡的脚步中愈发尖锐。“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一番话语直击伦理困境。“担两儿”三字道尽身体负重与内心煎熬:既要承受逃亡的体力消耗,又要面对“两儿皆亡”的心理压力;“尽死”的决绝判断与“弃己儿”的冷硬选择,如利刃般剖开人性的复杂层面,亲情与责任的拉扯,在简短的对话中被无限放大。“妻涕如雨。”简笔白描已胜千言。“涕如雨”三字将抽象的悲恸化为具体画面:泪水倾泻而下,既是妻子失子之哀的宣泄,亦暗含对丈夫抉择的微妙讽喻,她或许不解,为何自己的骨肉要为他人让路?无声的泪水成为全篇最震撼的伦理叩问,与后文邓攸“慰之”的冷静形成强烈的情感碰撞。“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一番话折射出人物的复杂性格。“毋哭”的命令式口吻显露出果决,似要强行压下悲痛;“尚壮”的自我宽慰中,又隐含着对未来的脆弱期待,他试图用“来日方长”的希望,掩盖当下抉择的痛苦。这既是一位丈夫对亡妻的安抚,更是一位父亲对亲子的愧疚,虚饰之下,是难以言说的矛盾与挣扎。“妻从之。”史笔凝练,至此戛然而止。未写动作,未绘心理,仅以“从之”二字收束全篇。此留白手法更增震撼。五字收尾如青铜编钟之音,余韵悠长,久久不散,它不仅是邓攸家庭的悲剧终章,更是乱世中无数家庭苦难的缩影,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弄琴诗 二》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和刘中书仙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