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zhì
xiào

朝代:南北朝作者:刘义庆浏览量:2
chén
zhì
xiào
hào
shí
jiāo
fàn
zuò
jùn
zhǔ
簿
héng
zhuāng
náng
měi
zhǔ
shí
zhé
zhù
shōu
jiāo
fàn
guī
wèi
hòu
zhí
sūn
ēn
lüè
jùn
jùn
shǒu
yuán
shān
sōng
chū
zhēng
shí
liǎn
shù
dǒu
jiāo
fàn
wèi
guī
jiā
suì
xié
ér
cóng
jūn
sūn
ēn
zhàn
bài
jūn
rén
kuì
sàn
dùn
shān
wéi
liáng
yǒu
něi
ér
zhě
jiāo
fàn
huó
shí
rén
wéi
zhì
xiào
zhī
bào

译文

陈遗十分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的时候,常常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逐句剖析

"陈遗至孝":陈遗十分孝顺。

# 至:很,十分。

"母好食釜底焦饭":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

# 釜:一作铛。锅。,好:一作喜。

"遗作郡主簿":陈遗担任主簿的时候,

# 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事。

"恒装一囊":常常收拾好一个口袋,

# 恒:经常,常常。

"每煮食":每次煮饭,

"辄贮收焦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

# 贮收:贮存,收藏。贮,积存,储藏。,辄:总是。

"归以遗母":等到回到家里,就送给母亲。

# 遗:赠予、送给。,以:一作而。

"后值孙恩掠郡":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

# 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海而死。,值:正好遇到,恰逢。

"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

# 即日:当天,当日。,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

# 敛:积攒。

"未及归家":来不及回家,

"遂携而从军":便带着随军出征。

"与孙恩战":双方在沪渎开战,

"败":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

"军人溃散":军队溃散,

"遁入山泽":逃入山林沼泽,

"无以为粮":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

"有饥馁而死者":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

# 馁:饥饿。

"遗独以焦饭得活":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

"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陈遗至孝》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里,陈遗对母亲的孝心令人动容。因母亲喜爱吃焦饭,他便日日收集,装于囊中带回家。后来遭遇战乱,军队战败溃散,众人逃入山泽,饥肠辘辘,许多人被饿死。而陈遗却凭借积攒的几斗焦饭熬过了危机,这焦饭不仅延续了他的生命,更彰显了孝道的力量。世人皆言这是孝心的回报,其实,这是陈遗用实际行动践行“百善孝为先”的准则,让孝道在困境中熠熠生辉。这则故事也告诫后人,真正的孝道并非需要惊天动地的行为,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关怀与付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大元十二年(公元387年),青、兖两州刺史在荆州刺史殷仲堪的支持下,以讨伐司马道子的朋党王国宝、王绪为由举兵,致使东晋战火重燃。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领孙思抓住时机聚众反晋。他从海上出兵攻打上虞(今属浙江省),斩杀县令,占据会稽,诛杀内使王凝之,麾下很快聚集数万人马。会稽、吴郡、吴义、义兴、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南海滨)、永嘉(今浙江温州)、东阳(今浙江金华市)、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八郡纷纷响应,孙思随后准备率大军进攻建康。刘牢之率北府兵前往镇压,多次击败孙恩军队,孙恩被迫率领20万部众退守海中。此后数年,双方多次交战: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再次攻打上虞并击杀谢琰,后被刘牢之击败,退入海岛;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孙恩率军沿海北上至长江口,攻杀驻守沪渎(今上海市)的晋国内史袁山松,随后以10余万兵力、2000多艘船只进攻建康,与刘牢之在京口展开决战,因损失惨重而再次退入海岛。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率军攻打临海失败,最终投海自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写孝道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陈遗因母亲喜爱吃锅巴,便长期收集焦饭留给母亲;后来随军出征遭遇战败,众人溃散后饥寒交迫,陈遗却因携带焦饭得以存活,时人皆认为这是他纯孝的回报,体现了孝道的力量和价值。

2. 分段赏析

“陈遗至孝。母好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开门见山指出陈遗极为孝顺,接着通过具体事例详细刻画其孝行。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担任郡主簿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都把锅巴收集起来带回家给母亲。“恒”“每”“辄”等词,强调了陈遗行为的经常性和习惯性,生动地展现出他对母亲的一片赤诚孝心,这种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真实而感人。“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这一层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发展。孙恩攻打郡城,郡守袁山松立即出征,此时陈遗已积攒了数斗锅巴,因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这一情节的发展,既体现了当时局势的紧张急迫,也进一步凸显了陈遗对锅巴的珍视,因为这是要带给母亲的,即使在战乱的紧急时刻,他也没有忘记母亲的喜好,足见其孝心之坚定。“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讲述了战争的结果以及陈遗凭借锅巴存活下来的事。与孙恩作战失败后,军队溃散,士兵逃入山泽,很多人因饥饿而死,只有陈遗依靠所带的锅巴活了下来,这与其他人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借当时人们的看法,点明主题,强调了陈遗的纯孝得到了回报,使故事具有了浓厚的劝善意味,告诉人们行孝会有好报,弘扬了孝道这一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子夜四时歌 冬歌 一》

下一篇:南北朝·范云《答何秀才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