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遗至孝":陈遗十分孝顺。
# 至:很,十分。
"母好食釜底焦饭":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
# 釜:一作铛。锅。,好:一作喜。
"遗作郡主簿":陈遗担任主簿的时候,
# 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事。
"恒装一囊":常常收拾好一个口袋,
# 恒:经常,常常。
"每煮食":每次煮饭,
"辄贮收焦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
# 贮收:贮存,收藏。贮,积存,储藏。,辄:总是。
"归以遗母":等到回到家里,就送给母亲。
# 遗:赠予、送给。,以:一作而。
"后值孙恩掠郡":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
# 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海而死。,值:正好遇到,恰逢。
"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
# 即日:当天,当日。,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
# 敛:积攒。
"未及归家":来不及回家,
"遂携而从军":便带着随军出征。
"与孙恩战":双方在沪渎开战,
"败":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
"军人溃散":军队溃散,
"遁入山泽":逃入山林沼泽,
"无以为粮":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
"有饥馁而死者":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
# 馁:饥饿。
"遗独以焦饭得活":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
"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写孝道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陈遗因母亲喜爱吃锅巴,便长期收集焦饭留给母亲;后来随军出征遭遇战败,众人溃散后饥寒交迫,陈遗却因携带焦饭得以存活,时人皆认为这是他纯孝的回报,体现了孝道的力量和价值。
2. 分段赏析
“陈遗至孝。母好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开门见山指出陈遗极为孝顺,接着通过具体事例详细刻画其孝行。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担任郡主簿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都把锅巴收集起来带回家给母亲。“恒”“每”“辄”等词,强调了陈遗行为的经常性和习惯性,生动地展现出他对母亲的一片赤诚孝心,这种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真实而感人。“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这一层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发展。孙恩攻打郡城,郡守袁山松立即出征,此时陈遗已积攒了数斗锅巴,因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这一情节的发展,既体现了当时局势的紧张急迫,也进一步凸显了陈遗对锅巴的珍视,因为这是要带给母亲的,即使在战乱的紧急时刻,他也没有忘记母亲的喜好,足见其孝心之坚定。“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讲述了战争的结果以及陈遗凭借锅巴存活下来的事。与孙恩作战失败后,军队溃散,士兵逃入山泽,很多人因饥饿而死,只有陈遗依靠所带的锅巴活了下来,这与其他人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借当时人们的看法,点明主题,强调了陈遗的纯孝得到了回报,使故事具有了浓厚的劝善意味,告诉人们行孝会有好报,弘扬了孝道这一传统美德。
下一篇:南北朝·范云《答何秀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