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朝代:南北朝作者:刘义庆浏览量:2
táo
gōng
shào
shí
zuò
liáng
cháng
gān
zhǎ
xiǎng
yuē
:“
:“
lái
?”
?”
shǐ
使
zhě
yuē
:“
:“
guān
suǒ
yǒu
。”
。”
fēng
zuò
shǐ
使
fǎn
shū
kǎn
yuē
:“
:“
wéi
guān
jiàn
xiǎng
fēi
wéi
nǎi
zēng
yōu
。”
。”

译文

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渔业的官吏,曾经把一陶罐腌鱼赠送给母亲。母亲说:“这是从哪里来的?”使者说:“是官府所拥有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公物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逐句剖析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渔业的官吏,

# 鱼梁吏:主管河道渔业的官吏。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土石横截水流,留一缺口,让鱼随水流入竹篓一类器具中。,作:作:担任,任职。,少时:年轻的时候。这里不读(第三声),因为这里不是一会儿的意思,,陶公:对陶侃的尊称。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陶渊明的曾祖。

"尝以一坩鲊饷母":曾经把一陶罐腌鱼赠送给母亲。

# 坩鲊:坩,盛物的陶器。鲊,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尝:曾经。

"母曰":母亲说:“

"此何来":这是从哪里来的?”

"使者曰":使者说:“

"官府所有":是官府所拥有的。”

"母封酢付使反书":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

# 反书:回信。,酢:一作鲊。

"责侃曰":责备陶侃说:“

"汝为吏":你身为官吏,

"以官物见饷":把公物赠送给我,

# 见饷:赠送我。见:表示他人的行为涉及自己。饷:以食物送人。,官物:公物。

"非惟不益":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

# 非惟不益:“非惟”二句:非惟……,乃……:不仅……而且……(文言文固定句式)。

"乃增吾忧也":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 也: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乃:却,反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陶母责子》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人的言行与轶事,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与道德观念。此故事讲述陶侃年轻时担任鱼梁吏,曾将一坩腌鱼赠给母亲。母亲询问来源,得知是官府之物后,不仅封好腌鱼让使者带回,还写信责备陶侃,指出他身为官吏以官物赠亲,不仅无益,反而增加她的忧虑。陶母敏锐意识到公物私用之弊,严厉强调公私分明的重要性。这则故事简洁展现了陶母的贤德与清廉家风,她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坚守道德原则,不贪公家之利。这种教育间接为陶侃后来成为清廉官员奠定了品格基础。故事以赠送腌鱼这一小事,凸显公私分明的大节,深刻强调了为官需清廉、公私需分明的原则,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至今仍能给人以廉洁自律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写人物言行与家风教育的文言故事,描绘了陶侃任小吏时以官物赠母遭母严辞责备的经过,体现了陶母清廉自守、公私分明的高尚品德,以及家庭教育中品德引导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凸显了清廉家风与道德教育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第一层,开头至“使者曰:‘官府所有。’”,交代故事背景与事件起因。“陶公少时作鱼梁吏”点明陶侃身份为基层官吏,“尝以一坩鲊饷母”展现其孝亲之心,却为后文埋下公私界限的伏笔。母亲“此何来?”的追问简洁有力,凸显其对财物来源的敏感与警惕,体现出端正的价值观。使者“官府所有”的回答直接挑明腌鱼为公物,将“官物私用”的问题摆到台面,为母亲的反应提供依据,也让故事矛盾初步显现。第二层,“母封酢付使反书”至结尾,展现母亲的教育方式与核心思想。“封酢付使”的动作描写,体现母亲不接受公物的坚决态度,“反书”则表明她要通过书信严肃教育儿子。责备之语“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直接指出以官物赠亲的危害,不只是小节问题,更是损害官德、增加母亲忧虑的错误行为。她从公私分明的原则高度教育儿子,将个人品德与为官职责紧密联系,既体现自身高尚的道德操守,也为陶侃树立了清廉为官的准则。这一层通过母亲的言行,将小事提升到道德教育与家风建设的层面,凸显故事以小见大的深刻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别沈助教诗》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