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
# 远:从远方。,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汉桓帝的义士。
"值胡贼攻郡":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 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值:恰逢,赶上。
"友人语巨伯曰":朋友对荀巨伯说:“
# 语:动词,对......说,告诉。
"吾今死矣":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
"子可去":你赶快离开吧。”
# 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
"巨伯曰":荀巨伯说:“
"远来相视":我远道而来看望你,
"子令吾去":你却要我离开,
# 吾:第一人称,我。,令:使,让。
"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来求生,
# 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
"岂荀巨伯所行邪":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 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贼既至":胡人军队已经来到,
"谓巨伯曰":问荀巨伯说:“
"大军至":大军一到,
"一郡尽空":整个城都空了,
# 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汝何男子":你是什么人,
"而敢独止":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
"巨伯曰":荀巨伯回答说:“
"友人有疾":我的朋友身患重病,
"不忍委之":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贼相谓曰":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
"我辈无义之人":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
# 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
"而入有义之国":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
"遂班军而还":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
"一郡并获全":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 获全:得到保全。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以德行故事为题材的文言文。讲述了荀巨伯探望病中友人时遭遇战乱,坚持留下照顾朋友,甚至愿以命相护。入侵者被这份义气打动而退兵,最终保全了整个郡城。故事通过具体的人物言行,展现了危难时刻真挚的友情与舍己为人的品格。
2. 分段赏析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用简笔勾勒人物行动。“远看”强调不辞辛劳探病的情义,“疾”字点出友人生死攸关的紧迫性,为后续抉择埋下伏笔。“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以乱世危局凸显人性考验。友人坦然赴死的决绝与劝友人逃生的矛盾形成张力,折射出乱世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通过反问句强化道义坚守。用“败义”与“求生”对立,将个人生死置于道德准则之下,展现儒家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核。“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通过反差制造戏剧冲突。贼人以“一郡尽空”彰显武力威慑,却遭遇个体道德坚守的顽强抵抗,暗示野蛮与文明的碰撞。“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用具体行动诠释道义内涵。将抽象道德准则转化为“代命”的具象选择,展现“义”在生死关头的现实重量。“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通过敌军视角完成道德审判。自称为“无义之人”与称郡为“有义之国”形成强烈对比,凸显道义力量的震慑效果。“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用结果反衬道德力量。贼人撤军既是利益权衡,更是对道义的敬畏,证明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现实保护,呼应“仁者无敌”的古老智慧。“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点明故事核心价值。将行为动机归结于“道义”,将私人情谊升华为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准则。“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解构传统“义气”概念。强调其理性选择属性,突破“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气,指向更高层次的道德自觉。“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用决绝选择诠释生命价值排序。在个体生命与道德准则间,主动选择后者,展现儒家“杀身成仁”的精神传承。“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作为全文点睛之笔。通过侵略者之口完成道德自省,暗示真正的强大来自道义而非武力,实现“以柔克刚”的哲学表达。“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收束主题升华立意。将故事提升至“君子之交”的理想境界,区别于功利性人际关系,确立道德情义的典范意义。“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揭示故事的教育意义。将具体事件抽象为普遍规律,强调道德实践对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呼应儒家“德治”思想。“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连接历史与现实。将荀巨伯行为解读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担当,赋予古代故事现代启示,引导读者思考自身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