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鼠化白蝙蝠":千年的老鼠修炼成白色的蝙蝠,
"黑洞深藏避网罗":深藏在黑暗的洞穴里,躲避捕猎的网罗。
"远害全身诚得计":远离祸害保全性命,固然是明智的策略,
"一生幽暗又如何":但这样一生蜷缩在黑暗中,又有什么意义。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讽喻诗。全诗借蝙蝠深藏洞穴、避世远害的特性,抒发了诗人晚年对明哲保身处世的认同,同时也暗含了对一生幽暗避世、无法实现抱负的矛盾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以民间传说“鼠化蝙蝠”起兴(《抱朴子》载“千岁蝙蝠色白如雪”),描绘蝙蝠藏身黑洞、躲避罗网的生存策略。“千年”暗喻长期修炼,“黑洞深藏”象征远离政治漩涡(指诗人因党争自请外放、晚年隐居的抉择),隐喻乱世中避祸求安的智慧。后两句“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转折递进:前句肯定“避网罗”是“远害全身”的明智之举;后句“又如何”以反问推翻前论——纵然保全性命,但终生蜷缩黑暗、碌碌无为,岂非另一种悲哀?末句“幽暗”双关,既指蝙蝠的洞穴生活,亦暗喻诗人退隐后精神世界的苦闷,揭示其不甘沉沦、壮志难酬的遗恨。
3. 作品点评
白居易的《洞中蝙蝠》被视作唐代咏物诗中“小中见大”的代表作,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浓缩了士大夫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心理困境。诗中“白蝙蝠”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延续了《抱朴子》等古籍中将蝙蝠视为仙物的传统描述,又融入了诗人自身对现实避世选择的思考;武汉大学张思齐教授进一步指出,此诗与白居易同期创作的《禽虫十二章》共同构成了他晚年“以物观世”哲理诗体系。
上一篇:唐·白居易《府西池》
下一篇:唐·白居易《夏日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