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xián
fà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í
shǔ
chū
mén
bīn
zhì
jìng
shì
shēn
xià
lián
xiǎo
tíng
xīn
sǎo
qiān
cháng
àn
xián
ào
zhāo
jǐng
zhěn
diàn
qīng
chéng
liáng
jiào
shuì
cān
suǒ
yǒu
ròu
liǎng
wèi
xià
duō
jiāo
shā
sān
shì
shēn
cháng
fán
fèi
ruò
dān
piáo
rén
jīn
tài
guì

译文

时当大暑的酷热之际,我没有出门,也没有宾客上门。幽静的居室之内,门帘放得低低的,室外的小庭院,刚刚打扫过,显得洁净幽雅。天气太热了,又是在自己家中,我撩起下裳,推起头巾,露出前额,放松一下。为了凉快,夏天的早晚,睡觉都垫着清凉的竹席。中午吃的是什么呢,菜肴不多,但有鱼有肉。自己的夏衣也不算多,只有蕉麻衣服三五件。朝廷给的工资已很充足,自己有吃有穿有住,再不知足就是徒增累赘了。如果与箪食瓢饮的颜回相比,我如今已经很富贵了。

逐句剖析

"时暑不出门":时当大暑的酷热之际,我没有出门,

# 时暑:时当暑热季节,即农历六月份。

"亦无宾客至":也没有宾客上门。

"静室深下帘":幽静的居室之内,门帘放得低低的,

# 帘:垂挂于房门的帘帐,既能隔开内外,又能使房内透气。夏季常用之。

"小庭新扫地":室外的小庭院,刚刚打扫过,显得洁净幽雅。

"褰裳复岸帻":天气太热了,又是在自己家中,我撩起下裳,推起头巾,

# 岸帻:推起头巾,露出前额。这是天气暖热时的动作。也表示此时不再保持严整的外在形象,形象洒脱,衣着不拘形式。,褰裳:撩起下裳。褰,用手撩起,提起。

"闲傲得自恣":露出前额,放松一下。

# 自恣:自我放松。,闲傲:在闲散中显示自信。

"朝景枕簟清":为了凉快,夏天的早晚,

# 簟:供坐卧铺垫用的竹席或苇席。,朝景:面向、面对景物。

"乘凉一觉睡":睡觉都垫着清凉的竹席。

"午餐何所有":中午吃的是什么呢,

# 何所有:有什么。

"鱼肉一两味":菜肴不多,但有鱼有肉。

"夏服亦无多":自己的夏衣也不算多,

"蕉纱三五事":只有蕉麻衣服三五件。

# 蕉纱:即蕉布。用芭蕉茎、皮的纤维作为原料制作成的纺织品,可做夏服。

"资身既给足":朝廷给的工资已很充足,自己有吃有穿有住,

# 给足:供给充足。,资身:供自身消费的物品。

"长物徒烦费":再不知足就是徒增累赘了。

# 长物:多余的东西。长:音丈。

"若比箪瓢人":如果与箪食瓢饮的颜回相比,

# 箪瓢人:指孔子弟子颜回。

"吾今太富贵":我如今已经很富贵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日闲放》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以夏日闲适生活为主题。诗中描绘夏日因暑热不出门、无宾客,诗人在静室、小庭中的自在生活,如乘凉睡觉、享用简单午餐等。写作手法上,用平实语言叙事抒情。开篇写夏日环境,中间描述日常活动,结尾以与箪瓢人对比抒发知足之情。此诗生动展现闲适生活,体现诗人知足常乐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夏日闲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夏天,东都洛阳城大暑酷热难耐,白居易为避暑躲在自己位于履道坊的府第中。彼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在这样炎热的夏日,于府中感受着闲适的生活,从而提笔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头“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点明夏日炎热,诗人选择居家,且无访客打扰,营造出静谧氛围。接着“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细致描绘室内拉帘、庭院清扫的环境,以及诗人随意穿着、自在逍遥的状态。“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分别叙述清晨乘凉睡觉、简单的午餐、不多的夏衣,展现日常生活细节。最后“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从生活描述上升到对生活的感悟,表达知足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山中五绝句·洞中蝙蝠》

下一篇:唐·元稹《折枝花赠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