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陈太丘:即陈寔(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
# 至:到达。
"太丘舍去":陈太丘丢下他离开,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离开以后友人才到。
#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时年七岁":元方当时七岁,
# 时年:这年。时:当时、那时。,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门外戏":当时正在门外玩耍。
# 戏:玩耍。
"客问元方":客人问元方:“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
#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 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答曰":回答说“
# 曰: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
# 君:对别人的尊称。,待:等待。
"已去":已经离开了。”
# 已去:已经离开。
"友人便怒曰:":友人听了就生气地说:“
"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
# 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 于“啊”。
"与人期行":和我约定同行,
"相委而去":却丢下我自己离开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我。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元方曰":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日中不至":到了正午还不到,
"则是无信":就是不讲信用;
# 信:信用。,则:就。
"对子骂父":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 礼: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
"友人惭":友人感到惭愧,
# 惭:惭愧。
"下车引之":走下车来拉他,
# 引:拉,牵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 顾:回头看。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人物轶事文。全文描写了陈元方与友人对话的具体场景,通过友人失约、迁怒与元方有理有据的反驳这一冲突,突出了守信重礼的道德准则,以及儿童明辨是非、机智应对的聪慧形象。
2. 分段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精炼语言,体现于文章始终。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关键词语,交代清楚事情、时间、起因,并在交代中,将两个不同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立即推到读者面前。文章描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接,毫无谦恭,显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属不讲礼仪,再显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失约之过,反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更暴露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描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针对友人问话而答。元方未正面答“在否”,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将父亲“去”与“等君久”及友人“不至”相联系。如此回答,既讲清父亲离开缘由,为后文驳斥友人铺垫,且话中含意,流露对友人失约的不满。第二、三句是对友人无理斥责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守信失信,关键在“期日中”,“日中不至”自是失信。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无从辩驳。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指出“无信”后,再点明“无礼”。步步紧逼,令友人陷于无言以对之境,终至“惭”而“下车引之”。因对话个性鲜明,虽仅寥寥数语,也可见元方性格光芒,聪颖仁慧、知书达理。文章结尾,寥寥数语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将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元方鄙弃“无信”的倔强劲儿,亦以“入门,不顾”四字,描绘得生动传神。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虽作者所用笔墨远超首尾,文字仍极精炼。单就叙述句而言,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情感剧变,充分展现其粗鲁无礼。叙述元方批驳友人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等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作用极佳。
3. 作品点评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百字有余,却完整讲述了一个关于守信与失信的辩论故事,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传递出为人处世需重礼守信的道理。如此精简的文字却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堪称言简意赅。若非在语言锤炼上深有造诣,实难达到这般效果。这篇短文的细节中更蕴蓄着深意,余韵悠长。开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短短数语便起波澜,与后文对话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形成自然呼应。友人从“问”到“怒”、由“惭”而“引”,情感起伏如涟漪;其间由“尊君”到“非人哉”的态度急转,更将人物情态刻画得鲜活如在目前。元方“门外戏”的机敏、应答的得体、“入门不顾”的率真,举止间尽显超越年龄的成熟,个性与人格跃然眼前。无论是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鲜活生动,还是字里行间流淌的本真情致与率真品格,皆值得细细咂摸。
# 《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 ,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不详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禋雅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