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架三间新草堂":五间三排的新草堂,
"石阶桂柱竹编墙":石阶、桂木柱子,墙壁用竹子编成。
"南檐纳日冬天暖":南边的屋檐能接纳阳光,冬天暖烘烘,
"北户迎风夏月凉":北边的门窗能迎风纳凉,夏天凉爽极了。
"洒砌飞泉才有点":台阶上偶尔有点点飞泉洒落,
"拂窗斜竹不成行":窗外的竹子随风斜斜地摇曳,不成行列。
"来春更葺东厢屋":等到明年春天,我还要修缮东厢的屋子,
"纸阁芦帘著孟光":纸糊窗阁、芦帘低垂,效仿孟光的隐逸生活。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草堂的环境和布局,“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通过具体的建筑细节,勾勒出草堂的朴素与自然之美。用典:“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著孟光”诗中提到“著孟光”,运用的典故出自东汉时期梁鸿与妻子孟光的故事,相关故事在《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中有记载。梁鸿是东汉隐士,学问渊博却甘于清贫,不愿为官。孟光容貌丑陋,但品德高尚,她仰慕梁鸿的人品,主动嫁给了他。婚后,二人远离尘世喧嚣,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孟光对梁鸿十分敬重,在日常生活中,她每次给梁鸿送饭时都会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对丈夫的敬重,这就是“举案齐眉”这一成语的由来。“著孟光”借用这个典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期待能有像孟光这样贤良淑德、与自己相互敬重的妻子相伴;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对温馨、和睦家庭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他对平凡而幸福家庭生活的追求。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草堂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以自然之美抒发内心的惬意。
2. 分段赏析
首联:“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首联开篇点题,描绘了草堂的外观与结构。“五架三间”说明草堂的规模,虽不大却也别致;“石阶桂柱竹编墙。”则勾勒出草堂的质朴与雅致。石阶坚固,桂柱散发清香,竹编墙又增添了几分田园的自然气息。这一联通过简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田园生活的基调。颔联:“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颔联从草堂的方位布局入手,描绘了其冬暖夏凉的特点。“南檐纳日”说明草堂南面有檐,能够充分接纳阳光,使冬天的室内温暖舒适;“北户迎风”则表明北面有窗,夏季可以迎接凉风,带来清凉。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草堂的巧妙设计,更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享受自然之美的闲适心态。颈联:“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颈联转向草堂周围的自然景物。“洒砌飞泉才有点。”描绘了泉水从高处飞落,洒在台阶上,形成点点水花的景象,给人以清新、灵动之感;“拂窗斜竹不成行。”则写竹枝随风轻轻拂动窗户,显得自然而随意。这一联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草堂周围自然环境的优美与宁静,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尾联:“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著孟光。”这两句诗中“来春更葺东厢屋”表明诗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明年春天打算修缮东边的厢房,进一步扩大居住空间。“纸阁芦帘”描绘了草堂的简陋装饰,纸糊的楼阁,挂着芦苇做的帘子,体现出一种质朴的生活氛围。“著孟光”运用的典故出自东汉时期梁鸿与妻子孟光的故事,相关故事在《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中有记载。“著孟光”借用这个典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期待能有像孟光这样贤良淑德、与自己相互敬重的妻子相伴;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对温馨、和睦家庭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他对平凡而幸福家庭生活的追求。
上一篇:唐·薛涛《十离诗·犬离主》
下一篇:唐·孟郊《游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