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u
mèng
xuān
cǎo
jiàn
zè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kāng
néng
sàn
mèn
xuān
cǎo
jiě
wàng
yōu
jiè
wèn
xuān
féng
bái
jiàn
liú
lǎo
shuāi
shèng
shào
yāo
xián
xiào
máng
chóu
shì
wèn
tóng
nián
nèi
rén
bái
tóu

译文

杜康酿造的美酒能够驱散心中的烦闷,萱草这种植物可以让人忘却忧愁。想问一下,当萱草遇到杜康,又怎么能比得上我见到你刘禹锡呢?年老体衰却能长寿,胜过年少就夭折的人,悠闲自乐,不禁嘲笑那些忙碌而忧愁的人。试着问一下,在同一年出生的人当中,有谁像我这样早早白了头呢?

逐句剖析

"杜康能散闷":杜康酿造的美酒能够驱散心中的烦闷,

"萱草解忘忧":萱草这种植物可以让人忘却忧愁。

"借问萱逢杜":想问一下,当萱草遇到杜康,

"何如白见刘":又怎么能比得上我见到你刘禹锡呢?

"老衰胜少夭":年老体衰却能长寿,胜过年少就夭折的人,

"闲乐笑忙愁":悠闲自乐,不禁嘲笑那些忙碌而忧愁的人。

"试问同年内":试着问一下,在同一年出生的人当中,

"何人得白头":有谁像我这样早早白了头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过将杜康和萱草这两种能解闷忘忧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自己与刘禹锡相见的喜悦和深厚情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依然豁达乐观,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态度,体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及对人生的感慨。在艺术特特上该诗运用了对比、用典、反问等写作手法,如“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运用了杜康和萱草的典故,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内涵;“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通过对比,强化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感;“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以反问作结,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中,“杜康”是酒的代称,相传杜康是酿酒始祖,此处用典表明酒能驱散烦闷;“萱草”在古代文化中有忘忧草的说法,借此表达萱草可让人忘却忧愁,为诗歌增添文化内涵。对比:“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将年老体衰却能长寿与年少夭折进行对比,以及悠闲之乐和忙碌忧愁对比,突出自己对当下闲适生活的满足,传达出乐观的生活态度。反问:“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以反问的语气,强化了诗人对自己和友人能相伴到年老这一情况的感慨,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人友情的珍贵。

2. 分段赏析

首联“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诗人开篇便提及杜康酒与萱草这两种被世人视作能排忧解难之物。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向来以解闷著称,曹操曾在《短歌行》中感慨“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萱草,又名忘忧草,《诗经》中便有相关记载,常被用以寄托忘却忧愁之意。白居易在此处借这两个广为人知的意象起笔,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同时也暗示生活中忧愁常有,人们总在寻求解脱之法。颔联“借问萱逢杜,何如白见刘”:此联承接首联,诗人笔锋一转,将萱草与杜康相遇的情景,类比自己与刘禹锡的相逢。意思是,即便萱草和杜康都有排解忧愁的功效,但它们相遇所带来的效果,怎能比得上自己与刘禹锡相见时的那种愉悦与释怀呢?通过这样新奇的对比,巧妙地突出了二人之间友情的珍贵与独特,在诗人心中,这份友情超越了世间任何能让人忘却烦恼的事物。颈联“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这两句诗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老衰胜少夭”表明,尽管自己和刘禹锡已步入老年,身体渐衰,但比起那些年少夭折之人,能历经岁月,拥有诸多回忆,已然是一种幸运。“闲乐笑忙愁”则体现出他们晚年闲适的生活状态,二人诗词唱和,享受着悠闲之趣,不禁对那些在尘世中忙碌奔波、忧愁烦恼的人感到可笑。此联以豁达的态度看待衰老与生活,透露出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尾联“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诗人以反问作结,回顾自己与刘禹锡同一年出生,感慨在同龄人中,像自己这般年少时就因刻苦读书、忧国忧民而白头之人,实在少见。这里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又隐含着对自身经历的感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一生的坎坷与坚守。年少白头象征着他早年为理想抱负付出诸多心血,历经磨难,而如今与刘禹锡相伴,又为这份迟来的友情感到庆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张山人归嵩阳》

下一篇:唐·白居易《曲江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