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山上松":高大挺拔的松树生长在山巅,
#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一一生朝阳":每一棵都朝着朝阳生长。
"森耸上参天":松林高耸入云,
# 森耸:高耸。
"柯条百尺长":枝干绵延百尺之长。
# 柯条:枝条。
"漠漠尘中槐":尘土飞扬路边的槐树,
# 漠漠:密布的样子。
"两两夹康庄":两两并列生长在通衢大道旁。
# 康庄:四通八达的大道。
"婆娑低覆地":枝叶纷乱低垂贴地,
# 婆娑:枝条纷披的样子。
"枝干亦寻常":枝干平凡无奇。
# 寻常:平常。
"八月白露降":八月白露降临,
"槐叶次第黄":槐叶渐渐枯黄凋落。
"岁暮满山雪":寒冬岁末满山积雪,
"松色郁青苍":松树依然郁郁苍青。
"彼如君子心":松树如同君子之心,
# 彼:指松。
"秉操贯冰霜":坚守节操贯穿冰霜寒暑。
# 秉操:持守节操。
"此如小人面":槐树如同小人的面孔,
# 此:指槐。
"变态随炎凉":随着世态冷暖不断改变。
# 炎凉:比喻人情势力,亲热富贵,冷淡贫穷。
"共知松胜槐":众人都知松树胜过槐树,
"诚欲栽道傍":真想把它们栽种在道路两旁。
"粪土种瑶草":若用粪土种植瑶草,
# 瑶草:香草的美称。
"瑶草终不芳":瑶草终究不会散发芬芳。
"尚可以斧斤":松树尚可用斧头砍伐,
"伐之为栋梁":制成房屋栋梁。
"杀身获其所":牺牲自己成就大义,
# 获其所:得其所用。
"为君构明堂":为君主建造宏伟殿堂。
# 明堂:此指宫殿。
"不然终天年":若不被采伐,
"老死在南冈":便终老山林,死于南冈。
"不愿亚枝叶":松树不愿像槐树枝叶般低垂,
# 亚:通压,低垂的样子。
"低随槐树行":追随凡俗之辈。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和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本诗以鲜明对比,描绘了松树与槐树二者在白露降、岁暮雪时截然不同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不同品性的褒贬态度,表达了对坚贞品格的追求与坚守。
2. 写作手法
对比:“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将松树比作君子之心,强调其高尚操守能贯穿冰霜岁月,高度赞扬了松树所代表的君子人格。“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把槐树比作小人的面孔,指出其会随着气候冷热改变形态,隐喻小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性,与君子的品质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自己的操守和气节,并对朝廷中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讽刺。
3. 分段赏析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两句勾勒出松树的生长姿态与环境。“亭亭”生动展现其挺拔身姿,“生朝阳”点明它扎根于阳光充足之地,开篇便凸显松树向阳而生、蓬勃向上的生机,为塑造其高尚形象奠定基调。“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进一步刻画松树的巍峨气势。“森耸”描绘其茂密高耸之态,“参天”极言高度直插云霄,“百尺长”以夸张手法突显枝条舒展修长,生动呈现出松树雄伟不凡、生命力旺盛的形象。“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转而描写尘世里的槐树。“漠漠”写出槐树生长繁茂却平凡无奇,“两两夹康庄”表明它们整齐排列在宽阔道路两侧,与松树的生长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其世俗常见的特质。“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寻常”细致描绘槐树形态。“婆娑”形容其枝叶纷披低垂于地,缺少向上的劲势,“枝干亦寻常”直白道出其枝干普通,毫无出众之处,与松树的挺拔形成强烈反差。“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写季节变换对槐树的影响。八月白露时节,槐叶依次变黄凋零,展现出槐树在自然时序更迭中易受环境影响、难以抵御岁月考验的特点,为后文象征小人“变态随炎凉”埋下伏笔。“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描绘年末大雪纷飞时松树的模样。在严寒冰雪的恶劣环境下,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苍翠挺拔,以鲜明的环境对比,凸显其在困境中坚守本色、坚韧不拔的品质,深化其象征意义。“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直接赋予松树象征内涵。将松树比作君子之心,强调其高尚操守能贯穿冰霜岁月,即在艰难困苦中始终坚守品德,高度赞扬了松树所代表的君子人格。“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对应槐树展开象征阐释。把槐树比作小人的面孔,指出其会随着气候冷热改变形态,隐喻小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性,与君子的品质形成尖锐对立,体现诗人的褒贬态度。“共知松胜槐,诚欲栽道傍”道出人们对松槐优劣的认知与期望。既然都明白松树胜过槐树,便真心希望将松树栽种在道路旁,既呼应前文对比,又暗含诗人期望君子之道在世俗中得到推崇的心愿,将象征意义延伸至社会层面。“粪土种瑶草,瑶草终不芳”以比喻说明环境对事物的影响。在粪土中种植瑶草,瑶草无法散发芬芳,从侧面强调为松树(象征君子)选择良好环境的重要性,为后文议论做铺垫。“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写松树的价值与使命。松树可砍伐成为栋梁,即便牺牲生命也值得,因为能为君主建造明堂(象征国家重要建筑),赋予其牺牲奉献、建功报国的高尚形象,体现诗人对君子有所作为的期许。“不然终天年,老死在南冈。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描绘松树的另一种选择与气节。若不被重用,它宁愿老死南冈,也不愿让枝叶屈居人下,追随槐树生长,以拟人的手法,彰显松树无论境遇如何都坚守自尊、绝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深化其精神内涵,收束全诗。
上一篇:唐·王昌龄《寒食即事》
下一篇:唐·崔颢《上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