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陪鹤驭两三仙":曾经陪伴着如仙人般的两三位居高位者,
"亲侍龙舆四五年":亲自侍奉君王有四五年的时光。
"天上欢华春有限":宫廷之上的欢乐荣华如同春天一样短暂有限,
# 华:一作娱。
"世间漂泊海无边":人世间的漂泊流离却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
"荣枯事过都成梦":人生的兴盛与衰败都已成为过往,仿佛一场梦境,
"忧喜心忘便是禅":忘却了忧愁与喜悦的心境,便是参透了禅理。
# 心:一作情。
"官满更归何处去":官职任满之后又该回到哪里去呢,
"香炉峰在宅门前":香炉峰就在我家的门前。
# 香炉峰:庐山胜景之一,在庐山北部。峰下有白居易草堂遗址。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赠诗。体现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期对往昔官场生活的追忆、对羁旅漂泊的愤懑,以及通过寄赠故友所流露的复杂情感,同时还借诗句暗喻了归隐之志,展现出诗人在仕途挫折后的心境变化。
2. 写作手法
对比:“天上欢华春有限,世间漂泊海无边”两句,以“天上”的欢华短暂与“世间”的漂泊无边作对比,强烈展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凸显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曾陪鹤驭两三仙,亲侍龙舆四五年”的往昔宫廷经历与如今谪居江州的处境形成对比,抒发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当下的愤懑。借景抒情:尾联“官满更归何处去,香炉峰在宅门前”,借香炉峰这一景象,暗喻诗人的归隐之志,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虚实相生:诗中“天上”等意象属于虚写,指代往昔的宫廷生活;“世间”“香炉峰”等意象属于实写,展现当下的处境与景象,虚实结合,营造出丰富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曾陪鹤驭两三仙,亲侍龙舆四五年”两句是对往昔的追忆。“鹤驭”“龙舆”等词营造出昔日宫廷的氛围,“两三仙”指代李绛、崔群、钱徽三位故友,“四五年”则点明了亲侍君王的时间,简洁地勾勒出曾经在宫廷侍从的经历。颔联“天上欢华春有限,世间漂泊海无边”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天上”喻指昔日宫廷生活,“欢华”“春”描绘出其美好,“有限”则暗示了这种美好的短暂;“世间”对应如今的处境,“漂泊”“海无边”形象地展现出羁旅他乡的无依无靠与漫长,凸显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颈联“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忘便是禅”两句是诗人的感悟。“荣枯事过”概括了过往的仕途起伏,“都成梦”体现出对往昔的看淡;“忧喜心忘便是禅”则流露出经历挫折后,试图以禅理来平复内心的情绪。尾联“官满更归何处去,香炉峰在宅门前”两句借景抒怀。“官满更归何处去”提出疑问,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当下处境的无奈;“香炉峰在宅门前”以香炉峰这一景象,暗示了诗人的归隐之志,为全诗增添了一丝释然的韵味。
4. 作品点评
诗作中巧妙融入“天上”“世间”等意象,于虚实交织间构建出深邃悠远的意境。“天上欢华春有限,世间漂泊海无边”一句,以天上春光短暂的欢愉与世间漂泊无依的广阔形成鲜明时空对照,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诗人对生命的深沉感悟被清晰凸显,既有对虚幻繁华转瞬即逝的喟叹,也暗含着对尘世的感怀。
# 原诗是一首七律,写于谪居江州时。这两句是说,回想在朝廷时,也曾有十分短暂的欢娱,而今飘泊异地,如大海之辽阔无边,何时才有个尽头?诗句乃抒发牢骚愤慨之情,但语颇朦胧,耐人琢磨。
清《全唐诗佳句赏析》
上一篇:唐·李白《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下一篇:唐·白居易《浔阳三题·庐山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