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析道论":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论,
# 析道论:析,分也,解也。道论,即道家之经论。
"微言破秋毫":精妙言论洞察细微处。
# 秋毫:谓精微之理。,微言:精妙之论。
"还归布山隐":返回布山去隐居,
# 还归:返回。
"兴入天云高":兴致高入天际云端。
# 天云:天空之云,常以之喻高远。
"尔去安可迟":你离去怎么能迟缓?
"瑶草恐衰歇":仙草恐怕要枯萎。
# 衰歇:犹衰落;止息。,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如灵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长生。亦泛指珍异之草。
"我心亦怀归":我心里也想着回归,
# 怀归:思归故里。
"屡梦松上月":多次梦到松树上月亮。
# 上月:上弦月。
"傲然遂独往":傲然独自前往,
# 傲然:高傲貌;坚不可屈貌。
"长啸开岩扉":长声呼啸打开石门。
# 岩扉:借指隐士的住处。
"林壑久已芜":山林沟壑早已荒芜,
# 林壑:指隐居之地。
"石道生蔷薇":石头道路长出蔷薇。
#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
"愿言弄笙鹤":希望能吹奏笙与鹤相伴,
# 愿言弄笙鹤:愿言,《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笺:“愿,念也。”弄笙鹤,用王子乔事。《列仙传》卷上: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岁晚来相依":年岁大了来相互依靠。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友人王山人深谙道论,如今要归布山隐居,诗人表达自己也想归山,还想象友人独往山林,石道生蔷薇之景,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与对归隐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夸张:“微言破秋毫”,用夸张手法极言友人对道论见解的精微深刻。借景抒情:“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借山林荒芜、石道生蔷薇之景,表达对隐居地的向往与对友人归山的想象。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全篇可划分为四个部分。首段四句(“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押“毫”“高”韵,作为全诗开篇。其中,“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一句,生动地展现出王山人形象,对友人才华的赞叹溢于言表;“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则点明友人即将归隐布山这一事件。第二段同样四句(“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韵脚转换为“歇”“月”,紧承前一部分。“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直白地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流露出期望友人能再多停留些时日的心情;“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进一步道出,随着友人将行,自己内心也对隐居生活充满向往,仿佛多次梦到松间明月的清幽之景。第三段四句(“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韵脚变为“扉”“薇”,诗意在此处发生转折。诗人展开想象,描绘出王山人回到布山后的画面,字里行间满是对那种隐居生活的憧憬之情。末段仅两句(“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与前一段同押“依”韵。“岁晚来相依”以诗人表达自身愿望作结,明确表示自己也渴望前往友人隐居之处相伴。从诗的开篇到结尾,诗人的思绪从描述友人的归山之行,逐渐过渡到自己对相同隐居生活的向往,完整地呈现出一个起承转合的思想变化过程。
4. 作品点评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是一首别具韵味的赠别诗。全诗十四句,短短七十字,却将李白对友人王山人离别的不舍与眷恋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诗句间也隐隐透露出李白内心深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求仙访道的热切追求。作为一首赠别之作,此诗虽笼罩着离别的愁绪,却并未让这份愁绪肆意蔓延、将人淹没,而是巧妙地把握了分寸,尽显“哀而不伤”的特质。这恰恰体现了盛唐时期“酬应体”五言古诗的典型风格。身处离别时刻,诗人们难免心生感伤,然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并未因此沉沦,依旧保持着豁达与昂扬。
# 诗中“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怀归曹隐居之徂徕山竹溪也。
现代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樊英民《李白在兖州》
上一篇:唐·皇甫冉《巫山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