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bié
wáng
shān
rén
guī
sh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wáng
dào
lùn
wēi
yán
qiū
háo
huán
guī
shān
yǐn
xìng
tiān
yún
gāo
ěr
ān
chí
yáo
cǎo
kǒng
shuāi
xiē
xīn
huái
怀
guī
mèng
sōng
shàng
yuè
ào
rán
suì
wǎng
cháng
xiào
kāi
yán
fēi
lín
jiǔ
shí
dào
shēng
qiáng
wēi
yuàn
yán
nòng
shēng
suì
wǎn
lái
xiāng

译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论,精妙言论洞察细微处。返回布山去隐居,兴致高入天际云端。你离去怎么能迟缓?仙草恐怕要枯萎。我心里也想着回归,多次梦到松树上月亮。傲然独自前往,长声呼啸打开石门。山林沟壑早已荒芜,石头道路长出蔷薇。希望能吹奏笙与鹤相伴,年岁大了来相互依靠。

逐句剖析

"王子析道论":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论,

# 析道论:析,分也,解也。道论,即道家之经论。

"微言破秋毫":精妙言论洞察细微处。

# 秋毫:谓精微之理。,微言:精妙之论。

"还归布山隐":返回布山去隐居,

# 还归:返回。

"兴入天云高":兴致高入天际云端。

# 天云:天空之云,常以之喻高远。

"尔去安可迟":你离去怎么能迟缓?

"瑶草恐衰歇":仙草恐怕要枯萎。

# 衰歇:犹衰落;止息。,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如灵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长生。亦泛指珍异之草。

"我心亦怀归":我心里也想着回归,

# 怀归:思归故里。

"屡梦松上月":多次梦到松树上月亮。

# 上月:上弦月。

"傲然遂独往":傲然独自前往,

# 傲然:高傲貌;坚不可屈貌。

"长啸开岩扉":长声呼啸打开石门。

# 岩扉:借指隐士的住处。

"林壑久已芜":山林沟壑早已荒芜,

# 林壑:指隐居之地。

"石道生蔷薇":石头道路长出蔷薇。

#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

"愿言弄笙鹤":希望能吹奏笙与鹤相伴,

# 愿言弄笙鹤:愿言,《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笺:“愿,念也。”弄笙鹤,用王子乔事。《列仙传》卷上: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岁晚来相依":年岁大了来相互依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属于五言古诗。在这首诗里,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字里行间尽显依依惜别之意。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求仙访道的思想。从开篇点明友人将归布山,到结尾诗人萌生出效仿友人的念头,其思想经历了起承转合的变化过程。尽管字里行间有离别伤感,但整体并不消沉,反而蕴含着对另一种生活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夫人许氏在任城病故。孔巢父等人很可能前来吊唁,彼时,李白作《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以记其事,还创作了《别鲁颂》与友人鲁颂惜别。期间,李白邂逅了来自布山的王山人(布山,又名布金山,位于泰山西南八十里处,在今肥城境内 。在王山人离别之际,李白写下《赠别王山人归布山》相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友人王山人深谙道论,如今要归布山隐居,诗人表达自己也想归山,还想象友人独往山林,石道生蔷薇之景,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与对归隐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夸张:“微言破秋毫”,用夸张手法极言友人对道论见解的精微深刻。借景抒情:“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借山林荒芜、石道生蔷薇之景,表达对隐居地的向往与对友人归山的想象。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全篇可划分为四个部分。首段四句(“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押“毫”“高”韵,作为全诗开篇。其中,“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一句,生动地展现出王山人形象,对友人才华的赞叹溢于言表;“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则点明友人即将归隐布山这一事件。第二段同样四句(“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韵脚转换为“歇”“月”,紧承前一部分。“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直白地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流露出期望友人能再多停留些时日的心情;“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进一步道出,随着友人将行,自己内心也对隐居生活充满向往,仿佛多次梦到松间明月的清幽之景。第三段四句(“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韵脚变为“扉”“薇”,诗意在此处发生转折。诗人展开想象,描绘出王山人回到布山后的画面,字里行间满是对那种隐居生活的憧憬之情。末段仅两句(“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与前一段同押“依”韵。“岁晚来相依”以诗人表达自身愿望作结,明确表示自己也渴望前往友人隐居之处相伴。从诗的开篇到结尾,诗人的思绪从描述友人的归山之行,逐渐过渡到自己对相同隐居生活的向往,完整地呈现出一个起承转合的思想变化过程。

4. 作品点评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是一首别具韵味的赠别诗。全诗十四句,短短七十字,却将李白对友人王山人离别的不舍与眷恋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诗句间也隐隐透露出李白内心深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求仙访道的热切追求。作为一首赠别之作,此诗虽笼罩着离别的愁绪,却并未让这份愁绪肆意蔓延、将人淹没,而是巧妙地把握了分寸,尽显“哀而不伤”的特质。这恰恰体现了盛唐时期“酬应体”五言古诗的典型风格。身处离别时刻,诗人们难免心生感伤,然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并未因此沉沦,依旧保持着豁达与昂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中“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怀归曹隐居之徂徕山竹溪也。

现代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樊英民《李白在兖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皇甫冉《巫山峡》

下一篇:唐·白居易《寄李相公、崔侍郎、钱舍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