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谁不死":洛阳城中哪个人不会走向死亡,
"戡死闻长安":可孔戡离世的消息竟传到了长安。
"我是知戡者":我是深知孔戡为人的人,
"闻之涕泫然":听闻他去世的消息,泪水忍不住纷纷落下。
"戡佐山东军":孔戡辅佐山东军队时,坚守道义,
"非义不可干":不合道义之事绝不参与。
"拂衣向西来":他整理衣装向西而来,
"其道直如弦":为人之道刚直如弓弦。
"从事得如此":做下属能做到如此坚守原则,
"人人以为难":人人都觉得实属难得。
"人言明明代":人们说在这清明的时代,
"合置在朝端":他本应被安置在朝堂之上。
"或望居谏司":有人希望他身处谏司,
"有事戡必言":若有事务,孔戡必定直言进谏。
"或望居宪府":有人希望他身处宪府,
"有邪戡必弹":若有奸邪,孔戡必定弹劾。
"惜哉两不谐":可惜这两种期望都未实现,
"没齿为闲官":他直到年老都只是闲散之官。
"竟不得一日":最终竟没有一天,
"謇謇立君前":能正直忠谏地站立在君主面前。
"形骸随众人":如今他的身躯同众人一样,
"敛葬北邙山":被安葬在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但他平生刚正的心肠、刚直的气节,
"直气归其间":刚直的气节,永远归存于那片天地间。
"贤者为生民":贤能之人是为百姓而生,
"生死悬在天":可生死却由上天掌控。
"谓天不爱人":若说上天不爱百姓,
"胡为生其贤":为何又生出这样的贤才。
"谓天果爱民":若说上天果真爱护百姓,
"胡为夺其年":为何又夺走贤才的寿命。
"茫茫元化中":在这茫茫的天地造化之中,
"谁执如此权":究竟是谁执掌着这样的生杀之权。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悼亡的诗。作品以悼念友人为核心,刻画了孔戡“非义不可干”“其道直如弦”的刚正品格,惋惜其怀才不遇,未能于朝堂尽谏言弹劾之责,最终“没齿为闲官”的遗憾,既抒发对孔戡离世的悲痛之情,也暗含对贤才命运不公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设问:结尾“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以连续设问形式,通过质问上天的逻辑推演,层层强化对孔戡贤才早逝的悲愤。这种诘问不仅宣泄了对人物命运的不平,更以思辨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天道不公的命题,在情感与哲思的交织中深化主题。叙事:全诗铺陈孔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没齿为闲官”等生平片段,通过对其品格坚守、仕途遭际的细致叙述,完整勾勒人物命运轨迹。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透过具体经历感知其人生选择与无奈,使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更具感染力。直抒胸臆:“闻之涕泫然”以直白语言直接抒发听闻孔戡离世的悲痛之情,不借助意象转译,将内心哀痛毫无保留地袒露。这种直接表露使情感传递更具冲击力,让读者真切感受诗人情绪的浓烈与真挚,引发情感共鸣。对比:将世人期待孔戡于“居谏司”“居宪府”施展抱负的理想愿景,与现实中“没齿为闲官”的落寞结局进行对照。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凸显其才华被埋没的遗憾,更深刻地展现命运对人才的蹉跎,强化怀才不遇的喟叹。
3. 分段赏析
《哭孔戡》中“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以直白语言写孔戡去世时自己悲痛流泪,直抒哀伤;“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叙述孔戡辅佐军队坚守正义、刚直如弦的品格;“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借众人之口,表孔戡应居朝堂的观点,隐含未被重用的惋惜;“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设想孔戡居谏司、宪府直言弹劾之景,对比其终生闲官的现实,叹惋怀才不遇;“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写安葬之事,强调其刚肠直气永存,赞颂精神;结尾“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谁执如此权”以对上天的质问,抒发贤者早逝的愤懑,将哀悼与对天道不公的质疑融合,深化悲慨之情。
下一篇:唐·高适《送浑将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