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ǒng
k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luò
yáng
shuí
kān
wén
cháng
ān
shì
zhī
kān
zhě
wén
zhī
xuàn
rán
kān
zuǒ
shān
dōng
jūn
fēi
gān
xiàng
西
lái
dào
zhí
xián
cóng
shì
rén
rén
wéi
nán
rén
yán
míng
míng
dài
zhì
zài
cháo
duān
huò
wàng
jiàn
yǒu
shì
kān
yán
huò
wàng
xiàn
yǒu
xié
kān
tán
zāi
liǎng
xié
chǐ
齿
wéi
xián
guān
jìng
jiǎn
jiǎn
jūn
qián
xíng
hái
suí
zhòng
rén
liǎn
zàng
běi
máng
shān
píng
shēng
gāng
cháng
nèi
zhí
guī
jiān
xián
zhě
wéi
shēng
mín
shēng
xuán
zài
tiān
wèi
tiān
ài
rén
wéi
shēng
xián
wèi
tiān
guǒ
ài
mín
wèi
duó
nián
máng
máng
yuán
huà
zhōng
shuí
zhí
quán

译文

洛阳城中哪个人不会走向死亡,可孔戡离世的消息竟传到了长安。我是深知孔戡为人的人,听闻他去世的消息,泪水忍不住纷纷落下。孔戡辅佐山东军队时,坚守道义,不合道义之事绝不参与。他整理衣装向西而来,为人之道刚直如弓弦。做下属能做到如此坚守原则,人人都觉得实属难得。人们说在这清明的时代,他本应被安置在朝堂之上。有人希望他身处谏司,若有事务,孔戡必定直言进谏。有人希望他身处宪府,若有奸邪,孔戡必定弹劾。可惜这两种期望都未实现,他直到年老都只是闲散之官。最终竟没有一天,能正直忠谏地站立在君主面前。如今他的身躯同众人一样,被安葬在北邙山。但他平生刚正的心肠、刚直的气节,刚直的气节,永远归存于那片天地间。贤能之人是为百姓而生,可生死却由上天掌控。若说上天不爱百姓,为何又生出这样的贤才。若说上天果真爱护百姓,为何又夺走贤才的寿命。在这茫茫的天地造化之中,究竟是谁执掌着这样的生杀之权。

逐句剖析

"洛阳谁不死":洛阳城中哪个人不会走向死亡,

"戡死闻长安":可孔戡离世的消息竟传到了长安。

"我是知戡者":我是深知孔戡为人的人,

"闻之涕泫然":听闻他去世的消息,泪水忍不住纷纷落下。

"戡佐山东军":孔戡辅佐山东军队时,坚守道义,

"非义不可干":不合道义之事绝不参与。

"拂衣向西来":他整理衣装向西而来,

"其道直如弦":为人之道刚直如弓弦。

"从事得如此":做下属能做到如此坚守原则,

"人人以为难":人人都觉得实属难得。

"人言明明代":人们说在这清明的时代,

"合置在朝端":他本应被安置在朝堂之上。

"或望居谏司":有人希望他身处谏司,

"有事戡必言":若有事务,孔戡必定直言进谏。

"或望居宪府":有人希望他身处宪府,

"有邪戡必弹":若有奸邪,孔戡必定弹劾。

"惜哉两不谐":可惜这两种期望都未实现,

"没齿为闲官":他直到年老都只是闲散之官。

"竟不得一日":最终竟没有一天,

"謇謇立君前":能正直忠谏地站立在君主面前。

"形骸随众人":如今他的身躯同众人一样,

"敛葬北邙山":被安葬在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但他平生刚正的心肠、刚直的气节,

"直气归其间":刚直的气节,永远归存于那片天地间。

"贤者为生民":贤能之人是为百姓而生,

"生死悬在天":可生死却由上天掌控。

"谓天不爱人":若说上天不爱百姓,

"胡为生其贤":为何又生出这样的贤才。

"谓天果爱民":若说上天果真爱护百姓,

"胡为夺其年":为何又夺走贤才的寿命。

"茫茫元化中":在这茫茫的天地造化之中,

"谁执如此权":究竟是谁执掌着这样的生杀之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哭孔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作品围绕对友人孔戡的悼念展开,先写听闻其离世的悲恸,继而刻画孔戡“非义不可干”“其道直如弦”的刚正品格,惋惜其怀才不遇,未能在朝堂尽谏弹劾之责,最终“没齿为闲官”的遗憾。结尾以“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等质问,抒发对贤才早逝、天道不公的悲愤。全诗采用叙事与抒情结合的手法,语言质朴直白,以现实主义风格,既深挚表达对友人的哀悼,又暗含对贤才命运的批判,情感沉郁,展现了白居易诗作关注现实、直抒胸臆的特点,是其悼亡题材中兼具情感深度与思想性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悼亡的诗。作品以悼念友人为核心,刻画了孔戡“非义不可干”“其道直如弦”的刚正品格,惋惜其怀才不遇,未能于朝堂尽谏言弹劾之责,最终“没齿为闲官”的遗憾,既抒发对孔戡离世的悲痛之情,也暗含对贤才命运不公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设问:结尾“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以连续设问形式,通过质问上天的逻辑推演,层层强化对孔戡贤才早逝的悲愤。这种诘问不仅宣泄了对人物命运的不平,更以思辨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天道不公的命题,在情感与哲思的交织中深化主题。叙事:全诗铺陈孔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没齿为闲官”等生平片段,通过对其品格坚守、仕途遭际的细致叙述,完整勾勒人物命运轨迹。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透过具体经历感知其人生选择与无奈,使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更具感染力。直抒胸臆:“闻之涕泫然”以直白语言直接抒发听闻孔戡离世的悲痛之情,不借助意象转译,将内心哀痛毫无保留地袒露。这种直接表露使情感传递更具冲击力,让读者真切感受诗人情绪的浓烈与真挚,引发情感共鸣。对比:将世人期待孔戡于“居谏司”“居宪府”施展抱负的理想愿景,与现实中“没齿为闲官”的落寞结局进行对照。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凸显其才华被埋没的遗憾,更深刻地展现命运对人才的蹉跎,强化怀才不遇的喟叹。

3. 分段赏析

《哭孔戡》中“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以直白语言写孔戡去世时自己悲痛流泪,直抒哀伤;“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叙述孔戡辅佐军队坚守正义、刚直如弦的品格;“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借众人之口,表孔戡应居朝堂的观点,隐含未被重用的惋惜;“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设想孔戡居谏司、宪府直言弹劾之景,对比其终生闲官的现实,叹惋怀才不遇;“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写安葬之事,强调其刚肠直气永存,赞颂精神;结尾“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谁执如此权”以对上天的质问,抒发贤者早逝的愤懑,将哀悼与对天道不公的质疑融合,深化悲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廓《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十首》

下一篇:唐·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