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远郡何时到":行程已久,不知远郡(忠州)何日到达,
# 远郡:指忠州。
"犹喜全家此去同":可喜的是全家同行并不感到孤单。
# 同:共同,陪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受王命差遣远赴万里之外的三峡,
# 三峡:峡名。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无地非峡,就其最险者称为三峡。,王程:为王事而作的行程。即赴职任命。
"百年生计一舟中":把全家人的生计都载在一叶扁舟之中。
# 百年生计:指全家人的前途、命运,都载在这只船上。
"巫山暮足沾花雨":巫山的夜晚下着沾湿了花枝的细雨,
# 足:下透。沾花雨,沾湿花枝的细雨。,巫山:山名,在四川巫山县东。
"陇水春多逆浪风":春天的陇水之上多有逆向的风浪。
# 逆浪风:指东风。江水自西而下,故称东来之风为逆浪风。,陇水:指长江上游。古人以为长江源出陇外。
"两片红旌数声鼓":两片红色的旌旗飘动伴随着几声鼓响,
# 数声鼓:因江道狭窄,行船多击鼓为号。,两片红旌:双旌为刺史仪仗。红旌:红旗。
"使君艛艓上巴东":我乘坐着小船来到了巴东。
# 艛艓:有楼的小船。,使君:即刺史。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奉王命登程,全家乘船出行,在三峡外漫长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行程未知的迷茫、全家同行的喜悦,以及对漂泊生活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诗人借巫山暮雨、陇水逆风之景,既展现了三峡的自然风貌,也暗喻自己前往忠州任职途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同时流露出虽有困难但仍积极前行的心境。化用:“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直用杜甫“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仅改动两字,在借鉴的基础上融入自身旅途感受,使诗句更贴合情境。情景交融:“两片红旗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通过描写船上红旗飘扬、鼓声阵阵的场景,将太守出行的宏大场面与诗人摆脱被贬屈辱处境的快慰之情相融合,生动展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
3. 分段赏析
首联“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不知”生动体现出诗人对未知行程的惆怅与前路未卜的忧虑,“犹喜”则直白地表达出能全家同行的慰藉,一忧一喜,情感对比鲜明。颔联“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万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维度,极言行程遥远和生活的漂泊,同时也展现出诗人欲在忠州有所作为的决心。颈联“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化用杜甫诗句,借“花雨”“逆浪风”之景,含蓄传达出对前路挑战的认知。尾联“两片红旗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通过声色结合的场景描写,营造出宏大的氛围,既点明题意,又抒发了诗人摆脱被贬困境的喜悦之情。
# 杜子美诗“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乐天“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全用之。
宋洪迈《容斋随笔》
# 晐而怆,下句浅语至境(“万里王程”联下)。
清谭宗《近体秋阳》
# 量移涉险,非乐境也。中两联写舟行之苦,落句偏结得有气色。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白居易《渐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