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引杯添酒饮":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
# 引杯添酒:斟满酒杯。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与君把箸击盘歌":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 箸:筷子。
"诗称国手徒为尔":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
# 徒为尔:白白努力。,国手:指国内最优秀的人才。
"命压人头不奈何":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 不奈何:无可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
# 举:抬。
"满朝官职独蹉跎":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
# 蹉跎:不顺利,虚渡光阴。
"亦知合被才名折":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
# 才名:才气与名望。,合被:应该被。合,应该。是与命中注定相符合的应该。例:《说唐全传》:合当归位。
"二十三年折太多":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 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通过"引杯添酒-击盘而歌-才命相妨"的情感脉络,既展现了刘白二人推心置腹的知己情谊,又深刻揭示了中唐文人普遍遭遇的生存困境。诗中"国手徒为尔"的叹惋,"二十三年折太多"的控诉,将个人友情升华为对时代不公的集体呐喊。诗人以"满朝官职独蹉跎"的尖锐对比,构建出"举眼风光"与"长寂寞"的强烈反差,既表达了对刘禹锡才情的高度赞赏,又暗含对当权者压抑人才的辛辣讽刺。
2. 写作手法
对比:颈联“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中,“举眼风光”描绘出世间的繁华热闹,“长寂寞”则写出刘禹锡的孤独落寞,“满朝官职”的得意与刘禹锡的“独蹉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和命运坎坷,强化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不平与感慨。直抒胸臆:颔联“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刘禹锡诗才的高度赞赏,同时也抒发了对其命运的无奈与愤懑,直接地表达出对怀才不遇现象的不满和对时代不公的控诉。尾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也是直抒胸臆,既肯定了刘禹锡因才名而遭受挫折的事实,又对其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深切同情,鲜明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怜惜以及对当权者的讽刺。细节描写:首联中的“引杯添酒”“把箸击盘”是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刻画了诗人与友人宴饮时的动作和状态,将两人不拘形迹、亲密无间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宴饮时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通过“引杯添酒”“把箸击盘”两个连贯动作,刻画了刘白二人推心置腹的交游场景。这种率性而为的宴饮姿态,既是对现实困境的短暂超脱,更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悲歌的情感基调。颔联“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国手”二字既高度赞誉刘禹锡的诗才,又暗含对其“徒为尔”的深切叹惋。“命压人头”四字如重锤击鼓,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不奈何”的喟叹中,隐含着对时代不公的血泪控诉。颈联“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举眼风光”与“长寂寞”形成强烈反差,“满朝官职”与“独蹉跎”构成尖锐对比。诗人以“长”“独”二字强化时空错位感,既为挚友鸣不平,也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深沉感慨。尾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合被才名折”表面似宿命论表述,实则包含对当权者的辛辣讽刺。“二十三年”的精确数字,既是对刘禹锡贬谪经历的客观记录,更是对其生命价值的深情称量。这种“赞中有怨,怨中见怜”的复杂情感,折射出中唐文人特有的精神困境。
4. 作品点评
在诗歌酬唱的历史长河中,白居易曾写下诗作,而刘禹锡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予以回应。颇为有趣的是,后世对刘禹锡这首酬答之作评价颇高,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相较之下,白居易原作中,流露出对命运不公的喟叹,在意境营造上稍逊一筹。刘禹锡的诗,字里行间充满坚韧豪放之气,确实令人赞叹。但白居易诗歌,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他的诗作以坦率真诚著称,秉持着直面现实的勇气,将社会万象、民生疾苦毫无保留地融入诗中,为后世留下了反映时代风貌的篇章。
# 此诗盛赞刘禹锡的才华,对其坎坷命运深表愤懑,抒写同病相怜之悲慨,表现二人深挚的情谊。“诗称国手”几句,概括了千古才人的共同遭际,故宋代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云:“呜呼!以翰林(李白)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白居易赠刘禹锡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斯言不虚矣。”
现代中国王维研究会名誉会长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
下一篇:唐·白居易《观游鱼》